“社会支撑”指的是基层党建工作在社会平台上的着力点,通过这些着力点来增加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为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社会支撑是一个体系,社会支撑体系是获得社会支撑的观念、资源和制度的总称。这个支撑体系要有一个核心,因为任何社会都需要有政治核心,没有这个核心,社会就可能是一盘散沙,这个政治核心就是政党。而支撑是双向的,反过来,一个政党不能在社会上的得到普遍认同而获得支撑,其核心作用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一、“社会支撑”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治组织,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年代,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一盘散沙的社会凝聚成一个整体,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基层党建工作的环境正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具体说有着三大变化: 首先,由于投资主体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化,导致党组织由“核心地位”向“边缘地位”转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突破了原来的条块限制,按照市场规则重新进行整合。在此情况下,非公经济中的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形成松散挂靠关系,使它相对于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体系而言被边缘化了。特别是非公经济特有的制度安排限定了党组织的组织空间和活动空间,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进行组织活动、实现监督保证等传统企业制度的“内在要素”逐渐演变成企业制度的“外在因素”,党组织相对于非公经济的经营体系而言被边缘化了。非公经济中的员工,特别是主流人员,如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不强,甚至是党员也不愿公开身份,党组织相对于非公经济员工而言被边缘化了。 其次,党组织负责人由“企业的领导者”向“党务 工作者”转化,党组织功能减弱。在国有、集体企业中党组织的负责人是“企业的领导者”之一,而在非公经济中党组织的负责人只是一个“企业的党务工作者”,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层管理人员兼任,即使企业业主是党员,也很少从党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当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与职工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也往往是站在企业立场上说话的时候多。这就导致在企业经营决策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难以听到党组织负责人的声音。基层党组织政治引导、思想教育;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调节各种矛盾的三项传统功能,由于失去了兑现物质承诺的资源和能力而减弱。 再次,企业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由“政治人”与“经济人”合一向分离转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个人的职业生涯与政治前途有许多时候是互相重叠在一起的,即“政治人”与“经济人”是合二为一的,个人作为员工对企业之间的经济人关系与作为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政治人关系是重合在一起的,个人的政治表现与解决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关联,甚至可以通过政治表现解决职业发展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位制出现了弱化甚至解体,企业员工从系统内的“单位人”转变成了来去自由的“社会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个人的自主意识强了,组织的约束少了;个人的选择多了,组织的选择少了;经济意识强了,政治意识少了。员工在工作时间属于企业,业余时间属于自己;属于生产上的事由企业专门部门处理,属于经济待遇上的事找“老板”或跳槽;属于劳动纠纷的事,找司法或劳动仲裁部门;属于思想问题的找朋友、亲属倾诉;属于生活保障的事找社会救助。总的说,自己能解决的事情逐渐的不再完全依赖政府和党组织,特别在非公经济组织中,职业生涯与政治前途发生分离,政治表现好未必能带来业务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业务好也不需要政治作为保障。员工在非公经济企业中的经济收入与职业能力和对企业的经济贡献挂钩,同政治表现没有关联,政治在很大程度上被“闲置”或者“封闭”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员工政治意识的淡化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二、新变化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党的力量扎根于社会最基层的细胞中,才能发挥作用。形势和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对基层党建带来四个新的要求: 第一,基层党组织通过单位获得支撑的力度在减弱,但是社会上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需求却不断地在增加,要求党加强社会工作,建立一整套有别于传统单位体制的党的社会工作体系。“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人”脱离了社会的组织。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只是改变了人对工作单位的依赖,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同时也促使各种利益、需求、矛盾的汇聚点从单位转向了社会。“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导致基层党组织通过单位获得支撑的力度在减弱,但是社会上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需求却不断地在增加。社会上不断增加的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不能成为执政党影响力覆盖的空白点,削弱执政党的基础,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处于“无资产依托、无人事关系、无行政依靠”状态,希望得到社会上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 第二,基层党组织要适应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渐向社会转移的趋势,把党的活动渗入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去,要求基层党组织对社会活动内容应有新的认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在建立一个单位的同时,同步建立对应的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企业的党组织,作为公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组织等优势资源来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管理,而且把政党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宏观公共职能也直接落实到了微观的经济组织之中。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原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渐转移到了社会。面对这种变化,从宏观上讲,作为一个执政党,通过运作国家政权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还不是执政党活动的全部,还需要面向社会基层开展各种富有成效的社会活动,否则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合法性就会受到影响。党的政治活动是党的纲领和组织性质的具体体现,自然有其严肃性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党为实现自己主张所开展的活动都是纯党务或政治意义上的活动。党的政治主张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源,又以社会活动为载体,采取直接面对大量社会群众的诉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生动有效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宣传、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