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旭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梁启超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在梁启超,“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或美育。梁启超强调“拿趣味当目的”与“拿趣味当手段”的不同,提出只有以“趣味”或“美”为目的,才是抓住了趣味教育即美育的本质。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美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泛美育的倾向,有着直接的警示意义。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5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08)05-0097-04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与他的美育思想是相联系的。他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所谓“趣味教育”,实质上是情感教育或美育。本文试就其“趣味教育”“情感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揭示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意义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一“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趣味、情感与美

      在梁启超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甚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1] 两个答案表明了梁启超的人生信仰与人生观,那就是“趣味”。由此可见,对梁启超思想的了解与把握,“趣味”是关键。

      尽管梁启超说他所信仰的是“趣味主义”,却没有对“趣味”一词下直接的定义,而是在各种文章中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使得他的“趣味”一词有了丰富的内涵。

      趣味首先是快乐、高兴、有兴趣,这是梁启超首先肯定的含义。“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1]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2] “厌倦是人生第一件罪恶,也是人生第一件苦痛。”“一个人对于自己劳作的环境,能够‘好之乐之’,自然会把厌倦根子永断了。从劳作中得着快乐,这种快乐,别人要帮也帮不来,要抢也抢不去,我起他一个名叫做‘自家田地’。”[3]

      而这种快乐、高兴与兴趣,还不仅是欲望与情绪的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精神的快活。他说:“我们真相信‘行乐主义’的人,就要求精神的快活。”[3] 又说:“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1]

      梁启超认为这样的趣味是生命活动、生活的动力与源泉。他多次谈到:“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1]“活动要有原动力——像机器里头的蒸汽。人类活动的蒸汽在哪里呢?全在各人自己心理作用——对于自己所活动的对境感觉趣味。用积极的话来表他,便是‘乐’;用消极的话语来表他,便是‘不厌不倦’。”[3]

      可以看出,梁启超所说的“趣味”,是指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精神,能鼓舞与指引人们去积极地生活与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4]

      在梁启超那里,作为生活原动力的“趣味”,有时又被解释为“情感”。他在《人生观与科学》一文中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5] 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因为“情感的本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进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进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所以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6]

      可以看出,梁启超把人类的整体生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智的与情感的,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也就是趣味。他在谈“趣味”时也强调:“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4]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趣味等于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趣味确实属于情感的范围。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人积极、主动地选择、发现与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对该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反映,使该事物成为人的对象。因此,兴趣是主体的心理选择机制。主体的倾向性和对对象的态度的具体心理表现就是人的情感,兴趣就是一种肯定性情感。情感是主体的心理评价机制,它直接规定和制约着人类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持续、深入、变化或终结。在人进化的过程中,情感会越来越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越来越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它是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美学研究认为,审美情感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感,它是人蕴藏于内心的一种有意识的强烈的对心灵的自由活动及因这种活动而引起的心理愉快的追求,是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是对美的追求。

      梁启超认为“美”就是情感中带有神秘性的一种。他说:“情感表现出来的方向很多,内中最少有两件的的确确带有神秘性的,就是‘爱’和‘美’。”[5]

      因此,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情感”、“美”有着相同的含义,在他的文章中,许多时候会把这三个词混同使用。在《美术与生活》中,他说:“‘美’是人类生活第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我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而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7] 在这里,趣味即美,美即趣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