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念的重构及其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阐释

——阿格妮丝·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傅其林,文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2);赵修翠,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自贡 643000)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布达佩斯学派最重要的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在后现代视角主义哲学基础上消解了现代大写的艺术概念,重新确定了艺术存在的边界,并对后现代艺术现象持以同情的理解,彰显出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范式。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08)04-0021-08

      布达佩斯学派最重要的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从2007年6月28日至7月4日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旅行,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作了《现代性与大众传播》《什么是后现代》《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情感在艺术接受中的地位》《当代马克思主义与美学问题》等一系列演讲。这些演讲凝结了赫勒教授90年代后期以来美学与艺术转向的研究成果。她在后现代视角主义哲学基础上消解了现代大写的艺术概念,重新确定了艺术存在的边界,并对后现代艺术现象持以同情的理解,彰显出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范式。

      一、后现代视角主义哲学

      赫勒对艺术概念的重构有着扎实的哲学基础,此基础就是她从利奥塔去总体化思想中提出的视角主义。这种来自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而又抛弃了其统一性的视角主义,尤其表达了对多元主义、个体性、偶然性范畴的关注。在《什么是后现代》中,赫勒在批判总体化的历史概念、真理概念、生活方式、艺术概念的过程中,清晰地阐释了一种具有反思的后现代性特征的视角主义哲学。

      后现代的历史意识来自于宏大叙事的衰落与形而上学的瓦解。后现代不是一个新时代的肇始,而是意味着人们看待世界与人类自身的视角发生了嬗变。赫勒提出以对现代性的后现代阐释取代对现代性的现代主义阐释,不再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不把它当作一首以大团圆或者悲剧告终的史诗,而是视之为由一块块异质的彩色玻璃镶嵌的马赛克,这种马赛克消解了现代性的大写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总体化的消解意味着对“绝对现在”和“偶然性”的关注,这为人们留下了自我评价与自由行动的多元空间,认可了从不同视点观看世界的视角主义。后现代的历史意识导致了人们对现代真理概念的质疑。真理概念是现代知识学的追求之旨,而后现代哲学瓦解了传统意义上的一致性真理或者大写真理,使之去总体化。真理去总体化并非最近之事,启蒙运动时代就已有之。在19世纪,整体论的大写真理概念被真理的区域概念,被某物的“真实知识”概念取而代之。进一步,后现代视角主义使“真实知识”的真理概念多元化。以赫勒之见,真理去总体化历经了三个实质性的阶段:一是库恩所阐述的范式理论,他把视角变化引入对科学理论和真理的理解之中;二是福柯的话题,“真理如何被生产”的谱系学问题取代了“真理是什么”的传统问题;三是德里达所推行的解构,他让文本阐述一个真理后又消解了这个真理。真理概念的去总体化铺设了真理的多元主义之路。就生活方式而言,后现代人不再轻信集体性和总体性的生活方式,而是实践“什么都行”的口号。每个人愉快地打造自己的生活,他不仅可以做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而且没有违背或者伤害任何规范或者规则,他也不会因为如此生活而被任何人限制与审查。“什么都行”不必然意味着随心所欲,无所不为,而是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自由地选择某种生活形式,也能够自由地抛弃这种生活形式。

      哲学变了,哲学美学也因此而变。历史概念、真理概念与生活方式的去总体化为艺术概念的去总体化奠定了基础。现代艺术概念是总体化的,也是建立于宏大叙事的历史哲学之上的。在赫勒看来,大写艺术概念与历史主义密切相关。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通常取决于艺术创造的历史时刻,而不是取决于对艺术作品本身的欣赏。一个现代主义者去欣赏斯德哥尔摩建造奇特的精美的中世纪城堡,当他得知这个城堡修建于19世纪时顿然失去了兴趣。在中世纪,人们没想到在同一个“艺术”概念下包含诸如神圣、教堂、音乐、市场戏剧、抒情诗、城堡等如此迥异的东西。在高级现代主义的艺术世界中,“大写艺术”身居要位。“艺术是什么?”成为现代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最低限度主义等倾向和流派都委身于“大写艺术”概念的旗帜下。赫勒在《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中,详细地阐发了大写的艺术概念与“艺术自律”的内在联系。大写艺术的自律,指向了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独立领域,这个领域从所有其他领域中分离出来,具有与其他领域相区别的规范和规则。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作品,是因为它遵守艺术领域的规范和规则。不管一件作品属于何种样式,不论是一座建筑,一出歌剧,一首歌曲,一部小说或者一首诗歌,倘若要进入艺术的殿堂,它就必须遵守大写艺术的共同规范和规则,否则就不值得被称为艺术品,其创造者也称不上艺术家。在后现代,大写的艺术概念已经失去了阐释的有效性。“艺术的自律”作为一种战斗口号维护了审美判断的规范原则,其价值是为高级现代主义辩护,反对大众文化的冲击,防止高雅艺术被粗俗的趣味、妥协、娱乐所践踏或者捣毁。赫勒认为,这个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不再需要了。

      在后现代视角主义哲学里,总体化的艺术概念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写艺术概念的去总体化开掘了艺术的多元主义的道路,就艺术而言“什么都行”。既然如此,艺术作为一个概念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吗?我们能否赋予它新的内涵以阐释新兴的后现代艺术现象?

      二、后现代艺术概念的重构

      尽管大写艺术概念在后现代受到普遍质疑,但是赫勒并没有抛弃艺术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重构。通过把功能性、个体性、尊严、情感互惠性等范畴引入艺术世界,她提出了与其后现代视角主义哲学相契合的艺术定义。

      在《什么是后现代》中,赫勒试图追问后现代“什么都行”的思想与实践原则,如何对艺术概念加以内在地改写。既然什么都行,那么不论什么作品都可能是艺术。是什么东西使某个物成为艺术的呢?赫勒从现代人类条件出发来解答这一问题。现代世界是一个功能世界。人们不再追问事物之“本质”,而是探询它的功能。人们之所以谈及艺术,是因为它独具一种功能。在现代性中,艺术作品的功能是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照亮生活经验,包括极为痛苦的经验。艺术使我们以一种感观享乐的方式反复思考生活经验,在思考中获得愉快。大多数的生活经验也带来愉快,但是它们几乎没有提供意义,特别是没有提供痛苦经验的意义。智慧之书或者哲学可以履行提供意义的功能,然而它们不能激起感性的愉快和乐趣。在赫勒看来,高雅艺术和娱乐、糟糕艺术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在于它们各自的功能。糟糕艺术是由于劣质、故意装作的浅薄、天赋的缺失、创作的失败等原因没有成功地履行艺术的功能。赫勒试图指出,艺术就是感性地提供生活以意义的事物,但是颇为悖论的是,她这个定义又与“什么都行”发生了冲突。不过,如果我们把赫勒的视角主义理解为她所主张的“有限制的多元主义”,并非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那么其定义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