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8]06—0133—04 一、美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任何对实际问题的探讨总要有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找到了逻辑起点,就好比找到了源头,整个理论体系就有了立足点和生长点。美学是美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美育的必然依据。然而,当代中国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形式论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美学、人生论美学、生命论美学、存在论美学……令人眼花缭乱,我认为,由王国维开创的人生论美学最适合作为中国当代美育研究的理论起点。 王国维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学人,在20世纪初,从人生论视角出发,创建了他的美学和美育理论,并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和美育理论的重要遗产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美学和美育理论。王国维的美学和美育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之问题”①。“人生之问题”的核心是“忧生”。人的生命何以成为可能?人如何有意义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与“忧生”俱来的生命困惑。“强颜人世苦支离”,“暗淡谁能知汝恨”,“人间总是堪疑处,惟有兹疑不可疑”……这一切使王国维念念不忘。另外,他的“无用”说中的嗜好,“古雅”说中的传统趣味、“境界”说中的“血书”情绪,也都给审美以现代性的内涵,预示他人生美学的诞生。 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却以他特有的哲学气质,洞察人生的悲苦。他开创的人生美学之所以能影响至今,“不仅在于它成功地融合了中西美学和美育思想,而且在于它抓住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国家向开放国家转型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大问题:在这大转变、大震荡、大迷惑的时期,人如何有意义地生活?人生的意义何在?百余年来,时代变迁,但是,这个问题却仍然存在。所以,人生论美学和以此为出发点的美育理论也仍具有生命力。”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美学一直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美学的坐标一直遥遥指向西方——因而也就不是指向人,而是指向理性的“知”或者道德的“善”。从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的是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热衷于探讨美的本质的“客观性”问题,人生问题被所谓的“客观性”、“社会性”、“必然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所淹没,而作为感性存在的人、作为一次性生命存在的人,却完全被不屑一顾地疏忽或者遗忘了。正如有的学者批评的那样:我国主流美学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它对人的漠视,“忽略了内在的生命活动,忽略了体验,忽略了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忽略了作为生命意义的秘密。”④ 显然,这样的美学根本无法贴近国人的生活,也无法走进当前的美育实践。原因很简单,美育关注的是生活着的人,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这种美学是没有具体生活的人的,只有作为“美的本质”的那个抽象的“物”或者是作为“人的本质”的那个抽象的“人”⑤,这样的美学是“冷美学”、“贵族美学”,“它雄踞于尘世之上,轻蔑地俯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⑥ 这样的美学注定与关注人生体验、人生境界、人生关怀的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当代中国美育研究要取得新的成就,必须回归到由王国维开创的人生论美学上来。认真研究和借鉴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家的人生论美学及其美育思想,吸收当代西方唯意志主义美学“人生艺术化”、存在主义美学“诗意化生存”等观点,把美学研究与美育研究结合起来,从工具论与认识论层面走向深层的人文精神建设层面,使中国美育研究真正关心国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当代美育理论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在我国美育理论研究中,对美育的理解多有分歧,总体上讲,有两种取向:一是作为“教育价值取向观”的美育;二是作为独立成分的美育。前者认为,美育是培养自由的完善的和谐发展个性的那种教育,即“美的教育”。后者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相并列,认为美育是“培养年青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艺术创作能力”⑦。这两种取向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不视“美育”为独立的教育成分,但重视“美育”的人文精神,强调以培养完满的人性和人格为根本目的;后者认为美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成分,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目的,即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但无形中却消解了美育的人文关怀。 美育的这两种取向,如果说作为独立成分的美育较为可行的话,那么作为“教育价值观”的美育则更为深刻,因为它要求的不是孤立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是着眼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着眼于人性和人格的完善。要在两者作出选择,的确很难!但是,如果从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角度,有机地把这两种美育观结合起来,视后者为前者的基础,思路就比较清晰了:首先美育是“独立”成分的美育,它以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包含审美能力)为基础;但是美育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是就此结束了,它还要进一步协调德育和智育,即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塑造完满的人性,最终实现人的“诗意化生存”,这最后一个层面的作用正体现了美育的人文关怀。 二、美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内容实践化 美育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与美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思维科学、脑科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从学科定性上来说,它因侧重不同,既可以成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是,“它首先是一个教育的子系统,首先与教育大系统以及从属于大系统的所有其他子系统有着内在联系及一致性。”⑧ 这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讲,美育首先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美育理论研究必须为美育实践服务,这是美育理论研究的最终归宿。美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决定了美育研究必须把“审美育人”作为重心。当然,研究“审美育人”问题,需要应用美学知识,但绝不能停留在美学的层面上,不能照搬美学理论,而“应该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殊性对美学等学科作必要的选择,特别是要把美学理论向育人的实践转化。”通俗地说,当前美育理论研究要着重探讨美育的具体实践问题,即探讨教育对象审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学校和教师怎样进行美育的问题。简言之,美育理论研究要向实践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