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凌继尧,季欣,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原文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审美经济学作为美学和经济学交融结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研究大工业生产条件下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些经济现象中的美学问题。在消费社会中,这些问题不仅对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审美经济学重实证研究,重对策研究,重跨学科研究。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0-05;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8)03-0039-05

      审美经济学是我们倡导建立的一门学科[1],它是美学和经济学交融结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就像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和心理学交融结合所产生的学科一样。

      审美经济学也可以由美学家和经济学家两种学者加以研究。我们从美学角度进行研究,把它视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从经济学角度加以研究,把它视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工作则留待经济学家进行。

      审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审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学科。法国学者涂尔干(E.Durkheim)在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中把社会学划分为7个学科,其中之一是审美社会学。审美社会学是美学和社会学结合的产物,它又被称为社会学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学者齐美尔对社会给予了审美层面的关注,他的社会学就被称为社会学美学。

      一百年后,美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成为可能。审美经济学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它的研究对象还没有人专门阐述过。我们认为,概括地说,审美经济学以经济和审美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按照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的观点,“经济学(ecom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2]2 他们还认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人类社会都必须面临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无论它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是一个中央计划型的经济体,还是一个孤立的部落社会。每个社会都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2]4 生产的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那样,“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终点和目的。”从产品到消费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流通。经济现象包括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所有形式。这样,具体地说,审美经济学研究大工业生产条件下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些经济现象中的美学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无论美学、还是经济学都不单独进行研究。鉴于它们在现实社会中日益显现出来的重要性,它们不仅对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由一门单独的学科对它们进行研究,这门学科就是审美经济学。

      有的研究者指出:“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心理学一直倾向于关注消费的方面,同时经济理论、市场和工业历史则一直倾向于考察生产的发展。”[3]3 审美经济学注意论及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研究生产和消费中的美学问题。

      经济学以利益驱动和理性选择为基础解释人的经济行动,认为驱使人们开展经济行动的动机主要与利益刺激有关。如果完全认同这种理论,承认影响人们的经济行动的只能是经济动机,而不包括非经济动机(其中也含审美动机),那么,经济现象中的美学问题就不存在,审美经济学也就无从产生。

      然而,经济学的这种理论遭到经济社会学、特别是新社会经济学的质疑。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和经济学交叉结合所产生的新学科。它们的质疑为:在经济行动中人们追求的仅仅是经济利益吗?是否所有的经济行动都是行动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理性选择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能够得到明确遵守吗?这些质疑表明,多重动机、经济动机和非经济动机(包括审美动机)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动。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学理上为审美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新经济社会学有两个核心概念:“嵌入”(embeddedness)和“经济的社会结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y)。“嵌入”的概念最早由波兰尼(K.Polanyi)提出,后经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扩充和发展。所谓“嵌入”,指经济行为是嵌入于个人关系之中的,而经济行动者们又是嵌入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

      “按照格兰诺维特的观点,行动者在社会空间中的行为往往混杂着多种动机,仅仅用‘理性行动者’或‘利益驱动’来解释所有的经济行动是不充分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空间’本身也不是自在自为的东西,它们深深地依赖于社会的网络、制度、文化、历史等背景条件。不管水平层面上的合作和信任关系,还是垂直层面上的权力和遵从关系,都受到这些关系本身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的限制。”[4]31

      “嵌入”和“经济的社会结构”是两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蕴含了广阔的拓展余地。后来,新经济学家扎利泽(V.Zelizer)和迪马乔(P.DiMaggio)从文化角度研究经济问题。在经济行为嵌入于行动者网络的同时,社会网络本身又受到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其中包括审美文化背景的制约。嵌入审美文化背景中的经济活动,正是审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