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8)03-0001-07 美学理论的建构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会随之出现什么样的美学理论。因而方法论的选择对于美学理论建构至关重要。我们现在正面临建设面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美学理论,这就需要我们对建构美学理论所用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因为方法虽然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是主观的,但是方法也必须要和研究对象适应,否则所建构的理论就失去了解释的有效性。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反观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史时,就会发现在方法论问题上我们陷入了两大误区之中:一种误区是无条件的将美学视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直接采用哲学的方法来建构美学理论,即从哲学命题出发来推演美学命题;另一种误区是将美学等同于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建构美学理论,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两大方法论误区直接影响到我们新世纪的美学理论创新,对这两大误区及其弊端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指出走出这两大误区的途径并重建与美学自身相适应的人文方法在今天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一、方法论误区之一:哲学方法论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建构中国当代美学源自于我们在内心深处一直把美学认定为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所谓哲学方法论是指从哲学的高度把哲学的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不加置换地直接带入到美学研究之中,从而把美学的理论建构在哲学的基础上。从美学发展历史来看,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这应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既然美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我们采取哲学的方法来建构美学理论就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美学是不是无条件地附属于哲学?也就是说,美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美学与哲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对这一美学最基本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美学理论建构。由于中国当代美学家忽视了对这一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直接将美学认定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因而他们在美学理论建构上就直接采用了哲学的方法,即:从哲学命题出发来推演美学命题,将哲学的主题直接嫁接到美学理论之中;将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演化为美的本质问题,认为在美的事物中有一个美的本质的东西在支撑着美之为美;就哲学认识论问题演化为美感的发生机制问题,将哲学的主要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演化为美感与美的关系的问题,美感就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所产生的心理效果。这种在哲学方法论支配下的美学理论建构忽视了美学与哲学的根本区别,它完全使用哲学的话语来建构美学体系,从根本上遮蔽了美学的学科本性。由于中国当代美学在建构自己的理论时总是和哲学的话语纠缠在一起,因而使得美学的感性意蕴被哲学的理性话语消解得荡然无存。用哲学的方法论来建构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话语方式根植于哲学的话语方式。从哲学本体论演化而来的美的本质问题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之初就显现了出来,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中诞生了四大派美学,他们论争的焦点是美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美的本质的问题上纠缠于唯心与唯物之分。这四大派在第二次美学论争中的焦点就是美的本质问题,自然客观派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自然事物,社会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历史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客观事物,主客统一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意识中意识到的客观的事物,而主观派美学就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观念,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美的事物。美学的第一、二次论争就奠定了美学的哲学依附性,从哲学方法论出发研究美学命题就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金科玉律。另外,美学的认识论倾向在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中显得更加突出。这首先有美学历史方面的原因,美学的认识论倾向在德国美学家、 “美学之父”鲍姆加通这里第一次得到了明确的证明,他从美学学科建制的高度提出美学是一种感性认识的学科,相对于逻辑学的高级的理性认识,美学只能是一种“低级的认识论”,是一种感性的认识,研究的是人的情感。美学的这一定义决定了它的认识论基础。康德虽然不赞同鲍姆加通的观点,但他最终还是把美学作为沟通逻辑学和伦理学的中介,以达到他追求实践理性本体的目的。由于他悬搁了“美的本质”,从追问“审美如何可能”入手,从而扭转了传统的美学研究形而上的方法,但康德美学认识论倾向还是明显的。把美学归之为哲学认识论,这是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成为主流的产物,受到他们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美学学人在接受西方美学的时候,就把美学作为一种认识论来处理。解放后,受到当时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当代的美学家基本上都把美作为物的一种客观的属性而接受下来,美感就是对美的认识,美与美感的关系演化为一种认识论的原则,这种认识论的原则一直支配着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无论是四大派的美学还是实践美学都没有能够摆脱这种认识论误区。一直占据优势的美学体系是基于美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审美活动就是对美的反映或认识,人类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美感和审美意识等观点。这种认识论的方法暗含着对美学的这样一种理解:有一种外在于人的美存在,审美活动就是去“审察”这种美的认识活动。但是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毕竟是不同的:第一、认识的本质是认识客观世界规律,掌握客观世界真理。在认识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关心的是对象的存在状态,本质内容及与外界的联系;而认识的对象则对人显示出它的存在实质与状态,即它“是什么”与它是“怎样的”,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理论关系。第二、审美活动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才能成为审美客体,所谓的美与美感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形成,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轻松的享受,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活动。因而审美活动和认识活动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是预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而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预先生成的。哲学认识论和审美活动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哲学认识论是一种理论活动,而审美活动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情感活动。用哲学的话语方式(本体论和认识论)来建构美学理论是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掩盖了美学自身的学科特性,使美学成为“有学无美”的学科,遮蔽了美学的感性特质,掩饰了美学与人类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