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中的建筑美学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宋代的《营造法式》不仅是中国古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看,也是中国古建筑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建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与功用、建筑与礼制、建筑与神祇、建筑与法则、建筑的体势、建筑的装饰等方面。《营造法式》所涉及的美大致上有三类:第一类为艺术美,主要表现为雕塑与彩画。第二类为社会生活美,它涉及礼制、宗教习俗。第三类为科学技术美,这是此书所展示的最主要的美。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之于建筑不仅创建了具有较高实用功能的建筑,也创造了美。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但其建筑法则,殊少留下重要的文字材料,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只能体现在物态的建筑之中,而历史建筑又由于战火及各种原因,毁灭殆尽。人们通常只能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得以想象它们的雄伟与华丽。

      中国的建筑体制至宋代基本上定型,理论上的总结主要见之于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主持编撰而由官方颁行的《营造法式》一书。这部关于建筑法则的书首次刊行于崇宁二年(1103)。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另有“箚割子”和“序”。此书原只是给官方用的,由于它“系营造制度、工限等,关防功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1]《劄子》,李诫特奏请允许民间印刷,海内发行。清代中期,纪昀等奉乾隆皇帝命,编辑整理《四库全书》时,将此书收入,并作《提要》,提要云:“盖其书所言,虽止艺事,而能考证经传,参会众说,以合于古者,饬材庀事之义。”[1]1纪昀等赞同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所言,此书远出于喻皓的《木经》之上,这种看法是公正的。

      这样一部主要是作为建筑标准法式的书,由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考究经史群书”,有意识地渗入与建筑相关的文化思想,加上各种具体的制度也透现出某些观念意识,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一、建筑与功用

      建筑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仅低于衣食的地位,人类由动物变成人,物质性的标识,主要是建筑。动物要为自己营造一个栖身之所,人也一样。但人为自己营造的栖身之所,其意义远大于动物为自己生存所营造的巢穴。《营造法式》“总释上”讲:

      《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风俗通义》:“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以为号,下乃避之也。”[1]《总释上》3

      《营造法式》摘引这些文献,试图说明,由穴居到建宫室,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宫室不仅作为人的栖身之所,在保障人的肉体生存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各类活动特别是意识形态性活动、精神活动提供了一个物质性的空间,而且它自身也意识形态化、精神化了。这就是说,宫室等建造不仅受到物质性的肉体生存需要的影响,而且受到政治、道德、宗教各种制度的影响,或者说受到礼制的限制。礼的本质是分,根据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地位,在生活待遇、行为方式上做出种种分别。墨子说圣王规定的宫室之法,“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虽然男女之别还不能简单地说是礼仪之别,但男女之别却是礼仪之别的基础。与“以待风雨”的物质性功用相比,中国建筑这种体现社会制度的功用也许显得更为重要。《风俗通义》说,对于尊者来说,它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只有对于下人,才是避风遮雨的场所。建筑所具的这种功用,使得它在人类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如果将建筑看作是一种艺术,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相比,它具有更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二、建筑与礼制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王家建筑是礼制的显现,建筑门类与部件,建筑的体量、形制与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不是出于实用,而是出于礼制。《营造法式》所讨论的建筑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涉及礼制。

      阙,《礼》(《春秋公羊传》):“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

      《白虎通义》:“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

      殿,《礼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墨子》:“尧舜堂高三尺。”

      《说文》:“堂殿也。”[1]《总释上》4

      礼制滥觞于商,定制于周,其后走向大备。在发展中有变化,但更多的是承袭。礼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方式的标尺,普遍体现在建筑、祭器、服饰、家具等各种物质形态的生活器具上,也普遍体现在行为方式上。礼的实质是等级区分,体现为形式则为仪。美学欣赏中,形式有相对独立性。虽然,礼的实质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按今日之观点,也许不能称为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形式上去欣赏它的美。

      中国古建筑特别看重门,门最为突出地显现出屋主人的地位、身份。《营造法式》专门谈到一种“乌头门”。

      《唐六典》:“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

      上官仪《投壶经》:“第一箭入谓之初箭,再入谓之乌头,取门双表之义。”[1]《总释下》14

      与门相关的台阶也能见出屋宇主人的地位,不同的等级,台阶的高度、级数不同。《营造法式》释“阶”云:

      《说文》:“除,殿陛也。”“阶,陛也。”“阼,主阶也。”“升,升高阶也。”“陔,阶次也。”

      《释名》:“阶,陛也。”“陛,卑也,有高卑下也。天子殿谓之纳陛,以纳人之言也。”“阶,梯也,如梯有等差也。”[1]《总释下》17

      这里的“陛”的本义是“卑”,陛下,作为天子的代称,含有天子应虚心听取臣下意见的意思,有民主性的精华,实际上倒成为一种天子居高临下的标志,与臣下有着不可逾越的差别。

      中国古建筑中,屏风也是重要部件。贵族之家多有屏风,设置屏风不是随意的,也有礼制。《营造法式》云:

      《周礼》:“掌次设皇邸。”邸,后版也,其屏风邸染羽象凤(凰)以为饰。

      《礼记》:“天子当扆而立。”

      又:“天子负斧扆南乡而立。”扆,屏风也,斧扆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

      《尔雅》:“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今人称家,义出于此。[1]《总释下》15

      这里指出,屏风的主要作用是屏蔽。有多种意义的屏蔽,其中之一,是将家与外隔离开来,以保持家的相对独立性、封闭性。众所周知,家是中国礼制之本。中国的礼制始于男女之别,而初备于家,然后才推之于社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