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生境作为审美化生存时空,是四维时空的生态美,是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以现代的生态和谐为基础,它伴随着现当代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生成与发展。现当代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生态反思的文化与文明。它们在对惨重的生态代价的反思中,探索新的生态和谐的路径,以构建更高形态的生态和谐,促成生态和谐走向审美生境。在生态和谐的恢复中,促成审美生境走向它的高级形态——艺术生境,表征了现当代生态文化和文明,特别是生态审美文化与文明的进步。 一、生态和谐的发展境界 现当代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反思与超越近代生态文明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矛盾对立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关系,倡导与建构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关系,形成了逐级发展的四重生态和谐的理论境界。 1.和天生人 构建主体一元化的生态和谐结构,形成了现当代生态文化特别是生态美学的第一重理论境界,构成了现当代生态和谐的第一个理论形态。 现代生态美学、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指导与规劝人类按照自然的生态规律和主体的生态要求,修复破损的生态环境,重新形成与发展自然生态的完整性与宜人性,使自然与人握手言和,重构主客和谐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关系。这种重构,不是对古代和谐的天人生态结构的平面复归。古代天人生态结构与生态关系虽然和谐,但缺乏主体性,构成的是较低平台的生态自由。在古代客体生态场中,主体依从、依同于客体,人类依从、依同于自然,最终形成的是主体生态同于客体生态的一元化整体结构,即客体化的整体生态结构。现当代的生态美学、生态文化、生态文明,首先要重构的和谐生态结构,则是宜人的、为人的,从而带有古代生态文明向近代生态文明统一的痕迹。这是主体一元化的整体生态和谐结构。这是一种在近代没有实现的甚至走向悖论的生态理想,经过历史的曲折后,在现代的初步实现。这种生态和谐结构,不同于近代矛盾对立的主体一元化生态结构。前者在“和天”的基础上“生人”,合乎生态规律,从而一定程度地确证、保障与发展了人的生态自由,后者却背离了生态规律。天在暂时屈从人的生态自由后,进而否定、破坏与弃绝了人的生态自由。 现当代的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一元化生态和谐结构,既形成了主客体失和的生态结构向生态和谐结构的过渡,又促使其后的生态和谐向更高的层次与形态发展,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是近代主体生态结构的最后形态,又是现代生态和谐的最初形态,同时也显示出走向审美生境的潜能。 现代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学一元化和谐的生态结构,所形成的和天生人的审美生境,在学理上继承与发展了人类学生态研究的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思想。这种观点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文化决定与同化了地理环境,人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与统一者。 2.天人相和 现当代生态文明的第二重理论境界,构建的是主客耦合的生态结构,形成双方动态平衡的生态自由,显示出审美生境的趋向性。 这种生态结构的逐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态伦理与主体间性的理论。主体间性的理论,已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它是生态文明一元化结构向二元并生的生态结构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生态伦理学一样,强调主体与客体生态权益的平等性,人与自然生态自由的平衡性。它认为:不仅人与人之间,而且人与自然之间,都应互为主体。这就形成了二元并存的生态结构。人与自然动态的互为主体,自然而然地展开了二元互进的生态结构,形成了耦合发展的生态关系。与上述主体一元化和谐的生态结构相比,主客二元并存及二元并进的生态结构,具有更突出的共生性,特别是在主客共同生成、共同生存、共同生长方面,显得更为协调。生态自由,是建立在合规律合目的的基础上的。不管是自主的自由,还是自足的自由,离开了合规律合目的的支撑,将无法形成与持续。自律的自由、自觉的自由、自然的自由,更是直接以合规律合目的为内容的。一般来说,合规律合目的的平衡度、统一度越高,生态自由度也就越发平衡,越发达。主体一元化的生态和谐结构,从合乎人与自然双方的整体的生态规律出发,追求合主体的生态目的,仅有平衡的合规律,缺乏平衡的合目的,形成了非平衡的生态自由,即人类主体的生态自由度大,自然客体的生态自由度小。这种非平衡的生态自由,制约了主体与整体生态自由的进一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主客二元共进的生态结构,在双方动态平衡的合规律合目的中,构成了双方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由。很显然,主张主客耦合共进之自由的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较之倡导主体一元化和谐自由的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在理论境界方面、理论所表征的生态和谐境界以及审美生境品位方面,都实现了超越。这标志着现代生态文明在逐步摆脱近代生态文明的不良影响,完成了从主体美学到生态美学的过渡,构成了独立的理论品格,成为自成理论境界的生态美学。 从学理上,现代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倡导的主客耦合并进的生态结构,承接与发展了人类学生态研究人与环境互动的观点,以及文化生态学的相关主张。“文化生态学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社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2004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上,台湾学者李亦园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文化理念,也就是宇宙观、价值观、价值取向等等的作用。今日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文化理念,‘制天’而不‘从天’,重竞争征服而漠视和谐、无限制利用物质而欠缺循环与回馈观念,已造成全球环境、气候、生态的极大危机。在此一时刻,反省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致中和’等等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应该是吾人可多加努力发挥的一个课题。”这些主张,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均强调了共生基础上的互动,有助于建构与发展天人耦合并进的生态和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