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

——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茂堂,湖北大学哲学系,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康德美学不仅在康德批判哲学中而且在整个西方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以往我们对康德美学的理解多停留于、满足于从社会性、直观性两方面挖掘其合理性,并从先验主义和心理主义两方面来批判其唯心主义片面性,基本上没有超出胡塞尔现象学所批判的那种自然主义的眼光。这里所说的自然主义,是指那种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既设定一个对象的客观存在,又设定主体能站在对象之外对这对象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把握的思维方式,它典型地体现在近现代自然科学中。无须辩驳,在近代自然主义传统大背景下探究美学奥秘的康德,难免带有传统自然主义的“遗风”,但康德美学又强烈地显示出超越传统的巨大努力。站在传统自然主义立场上的人,可能对此视而不见。他们从康德那里看到的全是自然主义的东西,而一旦他们发现康德无法从自然主义角度去解释审美现象和艺术问题时,便把康德美学视为一个不成功的尝试而加以摒弃。简单地把康德美学宣布为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并在方法论上给予其自然主义的定位,当然既容易又简便,但这同时也就既遮蔽了康德美学的闪光点,又阻止了我们与康德及其美学继续对话的可能性,更不能领悟康德美学体系潜藏着且不断暗示出的超越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把握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康德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鉴赏家,他既不热心也不擅长具体的审美鉴赏。康德美学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一种美学的独特方法并以此去努力超越传统,其优势主要在方法论层面上体现出来。我们相信,研究康德美学的方法论就是研究甚至是更深入地研究康德美学本身。现代方法论的日新月异和极大丰富,为我们重新把握康德美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其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对重新把握康德美学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从一般意义上看,“美学本来的学科性质与现象学的方法之间有着一种本质上的亲切关系”(今道友信,第5页)。现象学的旨趣在于拯救人性的危机,而真正关注人性的就是“感性学”即美学。美学作为感性学几乎天然地具有“回到事情本身”、进行现象学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性质。从现象学角度解读《判断力批判》,把握康德美学,更是因为从特殊意义上看,康德美学和现象学具有一种深刻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在于超越自然主义方面。反对自然主义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主题,而突破自然主义也是康德美学体系潜藏着且不断透露出来的“特别信息”。在康德的著作中,正是《判断力批判》最接近胡塞尔的现象学精神。《判断力批判》无意以科学证明的方法自上而下地把握经验,而是让直观和经验自下而上地呈现出来,这是我们从现象学角度把握康德美学的重要契机。

      康德在“审美判断力批判”中进行的美学革命,如同他的认识论和伦理学革命一样具有开创性。康德美学的“革命性”来自他对传统美学及艺术理论的“否定”,而“否定”就是超越。从现象学方法的角度看,康德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从方法论上有力地反拨并超越了前康德美学中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被动摇过的自然主义(包括客观主义和心理主义)立场。而康德美学正是通过确立起一种美学的独特方法——反思方法,而实现对传统美学的自然主义方法的超越的。由此,“反思判断”便成为了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开始就强调,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它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出发寻求普遍”。这类似于后来由胡塞尔等人大大发挥了的“本质直观”和“质料的先验”这样一条思路。尽管“反思判断”不一定就是“审美判断”,但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却一定是反思判断。并且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的特殊形式,是对反思判断原则——“从特殊出发寻求普遍”——的彻底贯彻。当我们从现象学角度研究康德美学时,这条原则无论如何强调似乎都不过分。我们可以把这条原则分解为两步加以理解(当然它在实质上是不可分的):一是“从特殊出发”——这是审美判断的反思之起点和开端;二是“寻求普遍”——这是审美判断的反思之深入和结果。通过第一步即“从特殊出发”,康德区分了审美判断与从概念出发的认识判断,论证了审美判断是不要概念的综合判断,这超越了前康德美学中自然主义的客观主义(认识论);通过第二步即“寻求普遍”,康德区分了审美判断与从欲求出发的善的判断(包括快适和道德判断),论证了审美判断是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判断,这超越了前康德美学中自然主义的心理主义(心理学)。

      先从第一步说起。先有客观的“美”,然后才有主体主观的“审美”,这是传统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美学共同的思维逻辑。然而这种美学从来不去反思:美的客观存在何以可能?主体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切中超越的客体?认识论要求有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对象,但在康德看来,把这种要求搬到美学中却面临着深不可测的困境。站在现象学视点上,我们发现康德美学对传统的认识论美学的立场和视角进行了一种根本性的转换:他勇敢地改变了美学的传统提问方式,不再追问客观的“美”是什么,而只是追问主观的“审美”何以可能。或者说,他把美从根本上转换成了美感问题①,把美的客观对象问题转换成了美感的主观普遍的(先天)条件问题。而这正是借助“审美”“反思判断”来完成的。当然,有学者不这样看待康德的美学革命的方法论意义,以至于认为康德由美感考察美完全是“将美和美感混同了”(蔡仪,第218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