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 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7)06—0018—05 本雅明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家一样,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持鲜明的批判态度,但他对工具理性的重视却使他的美学思想显得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家有些不同,可以说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家中,只有他对现代科技以及与之相关的大众艺术给予了热情的肯定,这也使得他的理论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众所周知,生产方式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著作中,是把生产方式当作分析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不同社会的重要尺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还曾从生产方式——即从艺术生产最终是受物质生产关系支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出发,对古今艺术的差异作过极富启发的著名分析。尽管如此,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时,还是主要把它运用于物质生产范畴内的,只是偶尔地运用这一范畴来考察艺术的生产。可以说,真正有意识地把生产方式的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艺术领域的,本雅明应该说是第一人。本雅明与主张艺术自律的阿多诺与马尔库塞不同,他是主张艺术必须具有政治倾向的。在《作者作为生产者》(1937)一文中,本雅明不同意将政治倾向与艺术倾向相分离的见解,他说:“作品正确的政治倾向包含了它的文学质量,因为它包括了其文学倾向。”[1](P919) 本雅明的特点还在于,他所说的政治的倾向不仅是指思想的倾向,而且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正如本雅明指出的:“社会环境是由生产环境决定的”,因此,唯物主义的美学批评就应该考虑艺术作品与时代特有的生产方式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他看来也是有着进步与落后的关联的。这就显示出了他与阿多诺等人的差异:阿多诺是贬低工具理性的,本雅明却不但不反对工具理性,而且他的思想中还明显地存在着技术决定论的倾向。这也使他在考察艺术生产的时候,独具慧眼地指出艺术的问题不仅关涉着内容与形式的问题,而且还有着技术的问题。在本雅明看来,具有文化含量的技术不仅是艺术生产的手段,而且本身还带有政治意味,它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是带有着进步或落后的因素的。本雅明所说的技术(Ttchnik)中文中也有时被人译为“技巧”,从本雅明使用这个词的具体情况看,这个词确实具有汉语中“技术”与“技巧”的双重含义,具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至于技巧的概念……它必须能使文学产品直接被社会的因而也唯物主义的分析所理解。同时,技巧的概念提供了一个辩证法的出发点,由此可以超越形式与内容的徒劳对立。再者,技巧这一概念,正确地表明倾向与质量谁决定谁的问题……所以,如前面我们说一部作品正确政治倾向因为它包括了其文学倾向也就包括了它的文学质量,我们现在就可以更确切地表明这一点,因为我们认为这种文学倾向在文学技巧上既司包含进步也可包含倒退。[1](P920) 在本雅明看来,在艺术生产中技术的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的技术因素可以说是艺术生产的生产力,它具有着改变艺术的形式功能,所以,本雅明才把这种技术进步的获得视作衡量艺术作品革命功能的标准。这样一来,艺术的政治倾向就不再只是一个政治观点的问题,还应包括着采用何种技术的问题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生产方式或关系是与生产力的变革紧密联系着的,在本雅明看来,技术的更新对艺术生产也是有着革命意义的,所以他强调“技术的更新应该受到重视”。这种对技术的重视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正是这种对技术因素的重视,才使得本雅明对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艺术(摄影、电影等)采取了一种欢迎与开放的态度。 同样,正是因为对技术的高度重视,才使得本雅明对艺术生产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视界与认识。如果说艺术是生产,那么就不难发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有个生产的流程,这个流程在本雅明看来就是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多种要素所共同构成的,因而艺术生产本身,在他看来,同样是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制约。本雅明指出,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读者观众就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就是消费,而艺术创作的技术则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与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类似,本雅明指出,艺术技术构成了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力,而艺术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即艺术家与观赏者的关系,则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本雅明还根据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认为在人类的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地决定于生产力即技术,当艺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生矛盾时,也就是技术革命的出现的时刻——新的艺术技术产生了,艺术生产就必然要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从而使艺术生产发生变革。所以,本雅明认为:“如果这个工具能使更多的消费者转变成生产者,即把读者和观察者转变成创作的合作者,这个工具就越佳。”[1](P924) 艺术生产的技术论可以说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许多美学论著都或显或隐地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思路或精神。如果我们把本雅明的三篇论文《讲故事的人》(1936)、《论波德尔的几个主题》(1939)、《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作品》(1936)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艺术生产的技术决定论是如何地影响着本雅明对艺术生产与发展的见解。在这三篇论文中,本雅明把艺术家当作生产者,读者观众当作消费者,并以艺术生产中的技术因素为参照系,为人们勾画了人类艺术生产的重大变迁:首先是以乡村为特征的古代农业社会,这里存在着的是一种“手工劳动的关系”,由于还没有技术媒介的介入,艺术只能靠人的口头来传播,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就是史诗,史诗所传达的是集体的经验;而在以城市为特征的近代工业社会,艺术则以印刷为传播媒介,叙事艺术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发展,这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就是有“近代史诗”之称的小说;而到了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播的方式则主要转换成了机械复制,这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则就变为了电影,于是经验的内容被经历的内容所代替。以上本雅明所勾画的带有宏观性质的艺术变迁图,无疑是以技术因素为主要参照系的,或者说本雅明充分地注意到了技术因素对艺术生产与转型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体现出了他的艺术生产与社会环境紧密关联的美学观念。这也是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美学家在一些问题上见解不一的原因。譬如阿多诺就不同意本雅明把艺术电影作为现代艺术来肯定,而更推崇卡夫卡等人的创作,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现代艺术,阿多诺显然是不同意把艺术生产的技术因素当作衡量现代艺术的参照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