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心理历史学派”[*]

作 者:

作者简介:
尚庆飞,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南京 210039)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中所谓的“心理历史学派”,在正统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历史分析框架之外,尝试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微观个性心理、性格结构以及宏观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毛泽东及其思想,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社会心理研究和个性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层面考察和研究毛泽东及其个性心理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在介绍这一学派的研究背景、主要观点及其所在学界所遭遇的批评,充分肯定将这一方法引入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合理性的同时,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对这一学派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中所谓的“心理历史学派”,在正统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历史分析框架之外,强调要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微观个性心理、性格结构以及宏观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毛泽东及其思想,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社会心理研究和个性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层面考察和研究毛泽东及其个性心理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毛泽东的个性心理与性格结构、毛泽东所处时代与地域的宏观社会心理“情境”是否并且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意识、理论水平、革命斗争和政治实践?这是在毛泽东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崭新的问题框架,这种问题框架的转换决定了毛泽东研究中一个全新领域的出现。

      一、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性格结构研究的动机与背景

      从性格结构的角度考察毛泽东的心理因素,是西方毛泽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毛泽东的个性心理研究不单纯是学术研究的产物,它本身担负着更为重要的服务现实政治的功能。在西方,围绕毛泽东而展开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弄清毛泽东的中国及毛泽东之后中国的走向问题,特别是弄清毛泽东的接班人问题。既然毛泽东可以代表中国,那么弄清毛泽东的思想、性格和潜意识心理结构,也就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作为领袖学研究的一部分,美国的毛泽东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政府在中美关系问题处理上的重要决策依据。

      从20世纪50年代初,直到毛泽东逝世以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府把围绕毛泽东个人及其个性而展开的学术研究纳入其所谓的领袖学研究范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做为一个大国,对于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毛泽东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大国的领袖。同时,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中国又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国家领导人进行“个人崇拜”是这一国家悠久的历史传统,尤其是像毛泽东这样的一个政治人物,更是在中国被人为地神化,其形式之极端、参与者之多、崇拜情绪之深而言,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这样一来,一部分西方学者就认为,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文化和心理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决定了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任何重大政治问题的决策和实施,都必将与该国领袖个人的思想、理论甚至是个性都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现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的毛泽东现象是与世界进步的潮流与形势相反的。现代民主政治的趋势是要使人物、思想乃至其他一切事物脱去神圣的光环,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则倾向于将毛泽东的思想予以神圣化。因此,要研究中国政治,就必须研究毛泽东的个性心理。正如美国的政治心理学家罗伯特·利夫顿所认为的那样,心理分析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更能深入解读中国政治,“我们最好还是更仔细地看一看与此有关的一些心理和历史倾向。”①

      同时,在现代学术运作机制中,毛泽东研究特别是关于毛泽东的个性心理研究,不单纯是一项基础性研究,而且还是一种应用性比较强的研究,特别是历史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毛泽东研究中的综合运用。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关于毛泽东的个性心理研究,是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方法的一个个案式应用。自从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确立以来,从弗罗伊德本人开始,他亲自研究了达·芬奇;做为继承者之一的埃里克森研究了路德和甘地,表明这一方法已经开始在人物研究和历史研究中有所应用。然而,也必须指出的是,当时,在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引入精神分析的做法在历史研究领域已经并不新鲜,但是,学术界的主流学者和大多数一般读者对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历史人物,尤其是用来解读伟大领袖,都或多或少地表示出反感、疑虑甚至愤怒。

      二、美国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心理历史学派”及其基本状况考察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心理历史研究的方法在美国毛泽东研究领域一部分学者中盛行起来,他们试图用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从对毛泽东早年精神生活所形成的心理、性格特征的分析中,挖掘出毛泽东革命生涯的潜意识根据,试图以此来加深对毛泽东的理解。“心理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白鲁恂(Lucian Pye,又译:卢西恩·派伊)、罗伯特·利夫顿以及理查德·所罗门。他们共同使用了一种“新”的“心理历史”的分析方法,并依据弗洛伊德学说的观点开始研究毛主义中的主观因素,并分别提出了一些所谓的“毛主义”的“心理历史”的概念。他们断言,从毛泽东独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可以找到“毛主义”在中国表现自己的秘密。

      1、白鲁恂。不同于利夫顿,白鲁恂既不是开创性的心理历史学家。也不是职业心理学家。作为政治学家的白鲁恂,其主要兴趣是研究东南亚及中国社会心理作用中的政治方面。他在写作关于毛泽东的著述时,从埃里克森著作和研究“政治心理学”的专家们那里吸取了自己的理论基础。②

      为了避免以往的社会心理学家只重视方法运用,而忽视对材料的考察,白鲁恂在阐述时,则更加注重对材料的收集和证明。从方法的角度看,就是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从材料角度看,就是毛泽东的自述、文章、语录和诗歌等作品。白鲁恂在其作品中开始对毛泽东及其思想进行心理历史分析,尤其是注重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挫折对毛泽东晚年生活所起的作用,详尽分析毛泽东在社会化的各个时期的人际关系,从渗透在毛泽东身上的无意识动机的角度对回忆录与自传作精神分析的研究。白鲁恂把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分析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分析毛泽东同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以及汇集在著名的《毛主席语录》中的言论,甚至毛泽东的诗歌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