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内部审计独立性 目前我国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已经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其机构设置也不规范,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审计人员常与其他部门互有交叉或重叠,既有受董事会、监事会领导的,也有受总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式多样,工作随意性大。 内部审计所要监督的是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财会部门以及经营活动是其最直接的监督对象。所以,在组织体系建设中,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等方面应独立于其他相关部门,不受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应由专门负责人分管审计工作,审计向负责人报告工作;二是负责人有向管理层请示汇报审计工作、交换审计意见的载体;三是审计机构应独立;四是审计负责人的任免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五是审计不能替代业务部门的职能工作。审计的职能是监督、推动业务职能部门的有效履行,内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目前,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原先从事财会工作,有一定的财会知识,但掌握审计知识较少,缺乏审计的实践经验。而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更加激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美国通用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通用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工作过几年的年轻人,其中大约80%的人有财会方面的学历;15%的人有相关产业知识背景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5%的人是搞信息处理的。公司每年从几百个报名者中精心挑选几十名进入审计署,同时从审计署输送同样数量的人去充实通用各业务集团的管理干部队伍。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各级管理干部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有审计工作经历,每年离开审计署的人员中约有40%可以直接升为中级以上管理人员。 因此,在聘用审计人员时,应考虑以下四点:一是学历要求比较高,确保人员基本素质;二是人员机构要合理,包括财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计算机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三是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内审部门负责人,任命时一般都要考核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同时,要重视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每年保证至少有40个小时的脱产学习。企业也要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及审计理念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相对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发挥。青岛港(集团)内部审计推行网络审计的做法很值得学习。 青岛港(集团)推行的网络审计主要是建立三大自控体系:数据采集自控体系;集团各直属单位成本管理自控体系;健全真实反映经营活动绩效的自控体系。运用网络审计手段加强对大额支出的监控;对装卸单位预算支出的监控;加强对外创收项目监督。网络审计使得集团审计部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堵塞各种漏洞,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监督的实时性、系统性和集约化程度。 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上的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共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是企业流程的重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生产计划及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等主要功能的信息系统将被整合在一个大型的系统之内。青岛港(集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审计环节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计划和策划阶段,及早确认风险;在审计手段上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发展,包括利用各种统计抽样、数学模型、投资分析等数字加工技术,向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提出建议,帮助改善风险管理,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四、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多数企业所有者往往忽略了内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防范风险,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缺乏对各部门之间整体协调性以及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应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上。 如2002年华润集团对审计部门进行了智能调整,同时将审计工作的定位,从过去以财务审计为中心转向以经营管理控制为中心,将审计工作从单一的财务审计延伸到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先后开展了采购作业、生产作业、销售作业等经营管理性质的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定位要转向管理绩效审计和战略风险审计上来,主要对管理部门有效履行其职责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过程的审计,在评价效益时不局限于微观效益,而是涉及宏观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内。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真正实现向管理效益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