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与平衡计分卡 (一)效益审计的涵义 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1)审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得的成果;(2)审计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和各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以及各业务环节之间的协调和各业务部门的作用发挥情况;(3)审计企业占用的各项生产资料、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4)审计企业管理情况;(5)审计企业的劳动力素质和利用情况。 (二)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内容 平衡记分卡是一个综合评价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它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为每一部分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方面: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怎样满足股东”这一类问题,表明企业的努力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平衡记分卡里,其它三个方面的改善都必须反映在财务指标上,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 2、客户方面:其目标是解决“顾客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客户方面体现了公司对外界变化的反映,以客户的角度来看公司。只有了解和不断满足顾客需求,产品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 3、内部经营方面:其目标是解决“我们必须擅长什么”这一类问题。内部过程是公司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股东价值实现都要从内部过程中获得支持。 4、学习和成长方面:其目标是解决“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这一类问题。激发雇员的士气和参与度能为企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强调雇员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结果。 平衡计分卡突破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把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的过程联系起来,把企业当前的业绩与未来的获利能力联系起来,通过评价体系使企业的组织行为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该方法平衡兼顾了战略与战术、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多个方面,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优越性非常明显,因此,自创建以来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平衡记分卡在效益审计中的应用 (一)平衡记分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效益审计与平衡记分卡的出发点相同。 按照受托责任学说,审计就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上,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认定、重计量和重报告。效益审计的本质是审查受托管理责任。平衡计分卡从战略目标出发,按照因果关系将目标层层分解,形成业绩因果链,其实质是受托责任的内部分解,通过考核指标目标值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同时通过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可以改善业绩的指标,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实现组织业绩的持续改进,帮助管理层解除受托责任。这与效益审计对受托管理责任的评价是一致的。 2、效益审计与平衡记分卡的理念相同。 效益审计与平衡记分卡都体现了平衡的思想。平衡计分卡实现了外部衡量与内部衡量、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所要求的成果与这些成果的执行动因、定量衡量与定性衡量之间的平衡,是真正意义上平衡的计分方法。而从效益审计的特点看,效益审计除了强调财务层面的经济性,还要求考虑非财务层面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从这一意义上,效益审计体现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由此可见,在设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以平衡计分卡为起点,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特点,对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KPI)进行指标设计。 3、效益审计与平衡记分卡的职能相同。 效益审计旨在提高企业效益,通过监督、评价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发现不足之处,指出潜力所在,进而提出改善经营、提高效益的途径与措施。而平衡计分卡的主要职能是进行绩效评价与战略管理,无论是绩效评价还是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都必须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受托人把注意力集中于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这一点上,平衡计分卡与效益审计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 (二)平衡记分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企业效益审计是针对企业内部的诸多因素,以短期性的财务指标(如利润,投资收益率等)为核心的审计模式,即以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计算相关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行审计活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传统效益审计模式存在的诸多缺陷越来越显著,其缺陷主要有: 1、基于历史经营信息 传统企业效益审计以财务数据为依据,针对的是历史经营信息,是一种反馈式的审计模式,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企业未来。从而无法为企业提高效益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具体的建议。在现代竞争环境下,无法反映不确定性对企业未来效益的影响,已经成为传统效益审计模式的重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