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审计与会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家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力量,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家审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审计署正组织制定国家审计20个通用准则和25个专业审计准则,基本构建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充分体现国际公认审计原则的审计准则体系。我国的国家审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宏观审计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注意吸收国外审计的先进成果,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道路。我国的国家审计发展有以下几方面趋势:

      一、注重审计目标的效益性,即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

      今后我国国家审计的定位就是三大块:第一块是财政审计,包括收入和支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农林文教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都是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发展趋势是实现审计重点的转移,向收入和支出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以支出审计为主,对支出审计由合法性为主向合法和效益性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以效益审计为主。第二块是金融审计。金融审计从大的方面来讲也是企业审计,今后主要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开展金融绩效审计。第三块是企业审计,包括工交、商贸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真正向《审计法》规定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过渡,并由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并重转变,当前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是基础、是前提,应放在首位,今后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也要与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样,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因此,审计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今后的效益审计要从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益入手,国家审计将充分体现与社会审计组织的不同。

      二、审计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智能化,即实现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过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审计结果客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快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完善成为一种趋势。综观世界审计,审计方法已逐步从账户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最显著特点是把审计力量用在刀刃上(即高风险领域),力求提高审计效率。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减少了经验判断的随意性,审计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但目前我国的审计还处于制度基础审计,有的地方甚至仍采用原始的账项基础审计,并且毫无风险意识,这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审计手段的智能化主要是指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这就是李金华审计长所讲的“人、法、技”中的“技”的问题。目前,我国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应用计算机的现状,处于滞后状态,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日显紧迫。国家审计部门要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审计中广泛采用电算化方法,使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搜集和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即计算机技术)作为国家审计的必要手段,提供充分准确的数据信息,以达到决策科学合理,促进经济活动合理化的目的。

      三、审计实务和执行的规范性,即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从总体上看,现在审计署制定了38个审计规范,《审计法实施条例》也颁布了,应该说国家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但面对审计环境的变化还存在差距,还要加快改进和完善的步伐,这就是李金华审计长所讲的“人、法、技”中的“法”的问题。当前在审计实务执行过程中由于受行政长官的言语和口头文件影响,法定的基本工作任务却往往被忽视。国家审计发展将更多体现现代审计的思想、观念、概念(如内控了解、测试、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抽样、审计质量控制、职业道德、法律责任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审计准则方面除保持国家审计的特殊性外,将与社会审计交叉相同部分内容进行协调统一,并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为我国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发展方向由对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向注重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转变,由模糊定位的审计评价向有量化标准的审计评价转变,以规范审计管理、业务人员的行为,从而改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而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对审计质量的考核和控制因无硬性的衡量标准而流于形式的状态。审计实践中,对时过境迁的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悖的法律条文应及时调整和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来加强规范化建设。

      四、审计服务向多维审计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优势和职能作用(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实现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趋势。在审计立项上,由“微观——宏观——微观”的思维方式向“宏观——微观——宏观”的方式转变。从宏观经济的整体态势,结合本地区和部门的经济特点,紧紧围绕“两个转变”找准审计方向和重点,并以审计重点为轴心合理确定审计覆盖面,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修正对宏观的认识,确定今后的审计项目。在条块分割审计的基础上,向加大行业联审方面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中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突破了行业和地区的限制,不断流动和组合,对此如果审计仍以分工为标准,孤立地、非系统地监督某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就难以找到系统运行的症结。因此,在行业审计分工的基础上,实行部分专题的联合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便于发现区域性的问题。由单纯的微观审计向微观审计与宏观监控相结合转变,在微观审计过程中注意将微观审计对象纳入宏观监控目标的坐标系中考察,揭示其发生的偏差。同时,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审计接触面大、信息多、资料实的优势,对审计资料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得出某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状态的宏观结论。在审查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向管理体制与内控制度、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审查延伸,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体现监督深度广度上的突破。从审计形式来看,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并举转变,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建设的保护和建设性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