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实施过程取证的现状及造成的后果 审计实施是整个审计过程的核心部分,要求审计组及审计人员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审计步骤、审计内容实施到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编制,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合法性,健全检查、监督和分级复核制度。目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给审计质量的控制埋下了隐患。 (一)审计取得的证据不规范。审计证据必须要求与审计事项密切相关、客观充分、正确合法。但审计实施中,有的审计人员在取证时五花八门、格式多样,特别是自制的证明材料,有的将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数据汇总到自制表格中,缺少备注标明取得数据的依据、计算过程和审计内容的详细解释等;有的审计人员将审计事项涉及的相关账簿、记账凭证等一一复印下来,有的账簿上虽然满篇数据,但只涉及某个数,缺少必要的表格加以汇总,这样给复核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还有的审计人员在多个审计事项中,重复使用一份证据材料,没有坚持一事一证,不但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组卷人员的工作量。 (二)审计取证应保留的规范文本不统一。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实施后,取消了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的审计分项目记录,增加了审计日记,为明确审计责任,要求审计人员按日编制审计日记,按问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但实际执行中,有的审计部门除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外,仍未取消审计分项目记录,取而代之的是审计取证记录或审计事项认定记录。造成各部门文本使用不统一,使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记录编制内容重复。 (三)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上记录的要素不统一。1.审计日记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实施审计的全过程,除要注明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人员姓名、审计分工、实施审计日期外,还要详细写明审计事项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索引号及页次、必要时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有的审计人员仅记录了当天的审计事项,如:今天调了某某账,编制了某某表,缺少必要的审计步骤、方法和查证结果;有的审计人员虽按自己的理解,将所要求的内容一一对应地编制在审计日记中,但缺少必要的索引号、页次和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有的审计日记虽有索引号,但只随着审计工作底稿编号,有的排列编号,也缺乏统一性。这样,不利于审计组长复核和掌握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分清审计责任。2.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应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反映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审计人员、复核人员和复核意见及编制、复核日期、索引号及页次、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要充分体现出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其编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的质量。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底稿上只体现审计事项,没有明确的审计结论、审计评价和引用的审计依据;还有部分单位将审计取证记录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审计工作底稿上。大部分缺少审计组长复核意见、复核日期和复核人员的签字。这样,审计人员只能应付了事,不能达到为审计报告提供依据的目的。3.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上审计人员和日期的要求不统一。有的可以直接打印审计人员名称和日期,有的则要审计人员亲自签名,有的要求两名审计人员签字。 (四)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长的复核不及时。审计实施中审计组长的复核是审计三级复核中最关键的环节,审计人员是否按照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内容查深查透,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审计实施中,审计组长必须及时复核。但实际中,有的审计组长复核不够细致,草草了事;有的甚至根本不复核,致使审计工作底稿差错率较高,既影响审计质量,也给后期整理审计档案带来麻烦。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北京市审计机关审计作业规程》和《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实施办法》中虽具体规定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等内容,但法制部门未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以及审计取证记录的编制,统一标准和模式。 (二)部分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编制要求和做法没有统一要求,造成审计人员各行其是,应付了事,流于形式。 (三)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编制思想认识不到位,特别对审计日记的编制感觉是负担,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部分审计人员对自身没有信心,局限于认为让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分项目记录上签字盖章,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四)部分审计项目计划不合理,人员安排不当,造成部分审计项目实施时间很紧,所以给审计实施中的复核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加强审计实施质量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应在调研的基础上,依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标准和计量工作成果的尺度,统一审计所具备的规范文本,规范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模式,加强审计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审计管理质量标准是衡量审计机关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人员职责和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准则。属于形式标准,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性。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包括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等方面的实质标准,是审计管理质量的具体体现,只有在审计管理质量标准的限定下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标准的完整统一。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应在标识一致、记录完整、编排有序、文字精确、用语规范、逻辑清楚、观点鲜明、定性准确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另外,还应对揭示问题的深度、审计意见采纳率等方面规定必要指标。 (二)在制定审计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强化审计取证、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对审计取证质量控制应注意:无论何种证据,都必须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如果审计证据不足,或与审计对象不相关,或不能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性,都不利于证实审计事项,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对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应注意:是否遵循了审计作业程序;是否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完成审计实施方案中的计划步骤;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建议和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并将沟通结果记录下来。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应注意:审计结论是否合理的;引用的法规是否正确;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否能充分表达审计目的所要求的内容;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构成有无缺陷,如果不能满足审计报告的内容需要,应进行补充。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应该完整和准确、清晰整洁和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