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逼近的现代化浪潮,上自审计署与各级有关部门领导,下至各级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无不感到前所未有的亢奋,都希望抓住这一波现代化浪潮的契机,全面提升我国审计水平,一举实现审计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审计署及各级审计机关纷纷加快了审计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的省市审计机关成立了审计现代化领导小组,着手制定审计现代化的发展规划;有的成立了审计现代化课题组,探索研究审计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方法与技术;有的则把审计信息化当作审计现代化,赶着配备计算机设备。如此种种,似乎审计现代化是唾手可及的一碟“小菜”。 然而,在我们即将拥抱扑面而来的审计现代化之时,扪心自问,我们准备好了吗?本文就审计现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期望能对大家的“准备”有所启迪。 一、审计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审计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广,是一项多层面、多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观念层面 审计观念的现代化是审计现代化的灵魂,转变与更新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和倡导先进科学的观念是审计现代化的前提。 在现实的审计实践活动中,审计思想观念影响和决定着我们审视审计活动的视野、角度和方法,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合理的、先进的审计观念不但使我们观察审计现象或问题具备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而且使我们设计和操作审计实践活动有了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和理论思维模式。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说明,如果没有现代化思想观念,即使有了现代化的新事物,现代化的进程依旧无法推进和延展。 (二)制度层面 审计制度的现代化要求建立完善的审计新体制和强化审计法制。制度层面是审计现代化的保证,因此,审计体制改革是审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审计现代化终极目标的根本出路。中国现行审计制度自1982年建立以来,中国审计界的专家学者就基本围绕审计独立性探索如何完善和改革现行审计体制的方式和途径,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立法论”、“升格论”、“垂直论”和“独立论”等几种改革观点。 1、立法论。杨时展教授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研究国家审计问题,提出了“立法论”改革观点,主张审计机关应设立在人大;蔡春和项俊波等进一步研究了公共受托责任与审计制度之间的关系,支持“立法论”改革观点,主张全面实现审计的转型。 2、升格论。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尹平教授提出了“升格论”的改革观点,主张审计署仍隶属于国务院,但审计长提升到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的级别。 3、垂直论。李齐辉、吴联生等专家提出“垂直论”改革观点,认为应该改革地方政府对审计的领导关系,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统一垂直领导。 4、独立论。高存弟等主张“独立论”,即审计机关是一个不涉足立法、司法、行政活动的独立存在的监督组织。 (三)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是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从这个层面来考量,信息化是实现审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审计现代化的技术载体。 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审计系统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审计现代化的主体目标及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对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进行深刻变革,实现审计工作全程信息化,最终实现审计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根据上述目标,审计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下列内容: 1、构筑高效实用的广域网络,形成全国性的审计信息快速通道和共享平台。 2、组织、协调、引导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和完善基础性、综合性、关键性审计基本数据库群,包括审计政策法规库、审计对象基本信息库、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数据库、审计分析数据库、审计结果数据库以及审计动态信息资源等。 3、开发、推广有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软件系统和应用工具,研制智能化审计专家系统,在审计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Internet的远程审计与协同审计系统。 4、通过整合与优化,建立一体化的集成系统;在完整、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基础上,通过网络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审计管理、电子政务以及信息交流等环节的一体化,全面提高审计业务与审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5、建设一支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同时全面提高全体审计业务及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素质。 6、树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现代审计理念,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现代审计体系与管理制度,构造以审计业务流为核心的全新审计模式,广泛采用远程审计、协同审计、实时审计、全程审计等新概念审计技术。 二、审计现代化的挑战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效性差 回首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走过的道路,从总体上看,发展的速度不可谓不快,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也不算小,为我们展示的未来审计的前似乎景更加美好。 但由于在具体的实践中囿于信息科技知识的准备不充分、审计理念的相对落后、现行审计体制的某些制约、科研开发投入的局限等诸多原因,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信息化项目变成了游离于见行审计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大量的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更多的信息化项甚至成了作秀节目,步入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个误区,导致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审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更偏离了审计现代化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