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社会公众,还是从各方媒体来看,“审计风暴”的效应似乎呈逐年递减趋势,于是有人指出,“公众已经对所谓的‘审计风暴’产生了‘审美疲劳’”,真的是这样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审计工作应该被理解为政府对其职能部门工作的日常检查,是政府职能公开化、透明化的制度保障之一,既然是“日常”,每次都掀起哗然大波反而不正常。 正如李金华审计长在接受采访时经常提到的,“对我们来说,审计是日常工作,‘风暴’是你们媒体的说法。我有一个总体的想法,那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慢慢消除人们对审计工作形成‘风暴’的这种印象,我不希望老刮‘风暴’,审计工作应该成为国家政策安排和社会生活中的常态。” 其次,把审计部门仅仅定位成—个反腐败的机构,这样与审计的职能是不匹配的,也容易与司法、纪委等部门的工作职能相混淆。 随着每次审计报告背后大案、要案的浮出水面,有人开始把审计部门认为是“反腐机构”,笔者认为,单纯把审计部门作为反腐机构,实际上是对审计职能的片面认识,也是审计部门的一大悲哀。 从目前来看,审计在真实性方面的工作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尚没有能力对所有预算资金使用部门进行审计,只能对其中一些重要的部门进行审计,即使对重要部门审计也不能保证完全的覆盖面,不能对其发表总体意见。审计在审查合法性方面的工作是目前公众关注最多的问题,但这样也使公众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审计部门仅仅是一个反腐败的部门。事实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政府的职能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才应该是公众最为关注的方面,即审计的效益性目标的实现。效益性是审计的一个高级阶段,侧重于考察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对资金的节约使用和投入产出分析,政府该办的事情是否有结果、纳税人的钱是否得到了高效的运用,当人们能够把目光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而不是仅仅关注官员是否贪污时,我们的社会就又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另外,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审计风暴”终有其局限性。诚然,审计风暴固然能起到一些矫正作用,但它毕竟主要偏重于事后。当事情已经发生、损失已经出现后,百姓心目中已经产生不良影响后,应该如何挽回?虽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每一次的审计风暴后,排除个别部门不论,相关的部门总会或多或少地采取一些整改措施,如今年的审计报告就指出,“24个上年度接受过审计的部门,本次审计发现问题金额下降了53%”,但随着审计风暴再起,便会看到问题依旧,其中不乏“屡审屡犯”者。笔者认为,在保证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还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政府收支行为的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