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 国有医疗机构属于非营利性服务行业,其在运转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多元化性质。众所周知,医院为社会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同时又涉及赢利性药材销售,各项收费标准及药材加成率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制订,而维持医院运转的一切消耗费用,则在规定的(或自主的)采购方式下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医院复杂的运营活动使经营管理风险无处不在。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仅对本单位及所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监督审核,侧重于事后的审核评价,对可能出现的经营管理风险缺乏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无法从医院整体角度对管理运营效益状况进行审核评价。因此有必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以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及现代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国有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的重点 现行国有医疗机构内部审计主要对财经事项进行审核,一般不涉及机构部门整体目标和管理效益,属于一种事后静态监督。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医院效益是个很敏感的话题,人们常误认为医院讲效益就是要多收费,其实不然,国有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效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一致性,讲效益更多关注的是杜绝损失和浪费。医疗机构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是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为治理完善管理程序,防范、控制经营管理风险提供审计监督与服务,促使医院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合理配置各项医疗资源,采用先进的医疗技术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诊治,认真按规定标准收费,严格控制不必要的支出,避免因决策失误或管理控制不到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最终达到医院整体目标。二是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现行医疗机构对财经事项审计,通常是在事后,采用查账、抽查原始资料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审核,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虽然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对已形成的经济损失很难全部挽回。医疗机构内部审计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就是改被动防御为主动控制抵御风险,对医院的经济事项决策、计划进行实施前的预测,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对重大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审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在经济事项决策、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特别是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大型设备采购合同执行、计算机网络运行系统进行跟踪审计,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已发现的缺陷或漏洞,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或浪费。 三、国有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的环境 国有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首先,要取得医院领导支持。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是否能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最高领导的态度。根据卫生部《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国有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是为本单位自身完善服务,为本单位主要领导人服务,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取得所在单位领导支持,在单位领导委托下依法进行。其次,要有一个能够让内部审计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建设现代化医院进程中,应把内部审计纳入到制度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确立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为内部审计推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创造一个工作平台。再次,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理念,努力扩充专业知识,特别是对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以及本单位运营活动内容和流程特征要熟悉,掌握分析推理方法、勾通方式与方法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以适应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的需要。最后,要得到被审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要加强沟通,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要站在提供审计服务的角度与被审计部门共同分析缺陷、探讨潜在风险及控制对策,实现审计目标。 国有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是对现有内部审计理念、内容、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有自己的特征和内在的规律,目前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因此,在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转型过程中,应遵循谨慎、客观的原则,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尽可能规避审计风险,以达到内部审计转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