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操作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一)审计准备阶段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职能分工和文档资料等。 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 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 5.分析审计风险。 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做出安排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还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二)审计实施阶段 1.进行符合性测试。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由于我国的电算化审计起步较晚,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具体审计准则也没有出台,所以目前可暂以财政部颁发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条例、办法等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 2.进行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必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被审计单位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被审计单位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审计人员就要考虑审计报告对被审计事项的评价。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做出评价。 (三)审计报告阶段 在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人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在此除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意见、做出评价外,还需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 (四)审计终结阶段 审计机关依据审定的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出审计决定。在此阶段,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做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准确把握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 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管理过程的舞弊。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 2.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质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电算化系统的质量、运行水平,一方面依赖于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取决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的质量。一旦在开发过程中产生错误,则在系统运行后会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在运行后对该错误进行修改也极其困难。所以,应该对系统的开发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其质量,防止计算机舞弊,保证系统运行后的可靠性、效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