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效益审计的基本思路 高等院校的效益审计,需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学概念的效益,即在社会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因此,高等院校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在于,一方面对高校在使用教育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审计信息促进制度、政策的改善,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基于上述目标,高等院校效益审计的基本思路是考察高校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衡量其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通过对其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学校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益做出评价,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一)教育资源的投入 高等院校内部所有部门和单位对于教育资源的直接占用,包括公用经费、人员经费、设备费、学校公共条件分摊、学校资金的无偿占用、房屋与土地费。 公用经费,包括各单位实际耗用的业务费、公务费及水费、电费、取暖费、修缮费等费用支出,按各单位实际消耗的金额计算。人员经费,以实际发生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费和社会保障费用来衡量。对设备费消耗的计量可以引入企业会计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用各单位在所属期间内实际折旧额来计算。各单位占用学校的公共条件包括医院、食堂、幼儿园、道路、绿化、安全保卫、行政管理等,对这些公共资源的费用应向各个资源耗用单位分摊,分摊率可以使用教职工人数比率等。学校使用资金是要支付利息等费用的,因此,对各单位无偿占用的学校资金要按照占用额与利率的乘积计算占用费,逾期占用的还要考虑罚息。学校取得土地和建造房屋及建筑物是大笔的支出,而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对各单位使用学校土地和房屋不收费的问题,致使各单位能多占就多占,即使存在闲置资源也不给资源短缺单位使用。因此,在考核学校对各单位的投入时,应按照实际占用面积,参照所在地区的市场价格进行虚拟计算。 (二)教育资源的产出 高校教育资源的产出包括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经济贡献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产出,而社会贡献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产出。 经济贡献包括教育收入、科研经费收入、科技收入、接受捐赠和赞助收入、其他收入。教育收入主要是学费收入,还包括各单位开办的各类培训班、短训班等教学活动收入。科研经费收入,指各单位获取的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经费。科技收入包括各单位开展科技开发与合作、科技成果转让、实验室服务等创收活动而取得的收入。接受捐赠和赞助收入包括从国内外各种渠道获得的全部货币及实物捐赠和赞助。其他收入包括租金、手续费收入等。 社会贡献包括人才贡献和知识贡献两方面。教学与科研是高等院校的两大主题,教学工作的成果是人才,科研工作的成果是知识,因此,人才贡献和知识贡献构成了高校对社会的贡献。人才贡献,指各单位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本和难度不同,其成本和难度随着学生层次提高而增大。知识贡献,指除人才培养以外的全部的社会成果,主要指科研成果与潜力。具体包括各级别科研课题的完成数量与质量,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教科书等的数量与质量等。 在分别计算出投入与产出的基础上,按配比原则对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学校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益做出评价。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效益审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发挥内部审计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的职能 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公允性的查证及各项支出合法性的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高校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随着对高校内部管理要求的提高,高校内审的职能也需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察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审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高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开展效益审计与这几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 (二)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一部分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还有一部分高校还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内部审计机构下属于纪检监察办公室或财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样的设置,内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高校财务部门及高校其他管理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部门。同时,这样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审为学校内部管理服务职能的发挥。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审计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育部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条明确指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应按照职责分明、科学管理和审计独立性的原则设置”。审计工作要求独立、客观、公正,为了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在高等院校中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财务等部门转行而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知识学习,在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上有待提高。效益审计涉及的领域与所需的知识已超出了单纯的财务和审计范围,这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