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重庆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审计成本的含义及构成

      审计成本是审计机关和人员为完成审计任务或履行审计职责在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审计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审计成本是社会管理成本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用于审计支出的费用总和。它涵盖了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可控的、不可控的所有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狭义的审计成本是审计机关完成审计工作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它是审计机关可控制或施加影响的成本。从审计成本的含义看,审计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直接成本和潜在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能够依据审计工作要求明确划分归属的费用,主要包括:组建审计机关的开办费、审计人员生活设施费、审计机关办公设施费、审计人员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费、审计办公费、交通费、差旅费、审计人员学习培训费和委托审计费等。

      潜在成本指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主要来自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够、审计实施质量不高等。审计风险越大,审计潜在成本越高;审计风险越小,审计潜在成本越低。

      (二)按审计工作量的变化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审计机关的日常维持费用,包括人员工资、日常费用耗费等,这些费用一般不随审计项目的多少而增减变化。

      变动成本是围绕审计项目或审计组的支出,包括:差旅费、审计组办公用品耗费等,这些费用随着审计项目的多少而增减变化,审计项目越多,变动成本越大,审计项目越少,变动成本越小。

      二、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分析

      (一)审计管理体制客观上存在增大审计成本的可能。

      《审计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在总理和地方政府负责人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各级审计机关在组织上、经济上受各级政府领导,审计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从客观上存在增大审计成本的可能。

      (二)审计主体的审计资源管理状况及整合、利用决定审计成本的高低。

      一是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技能。人员结构合理,业务技能熟练,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审计效率就高,审计成本就低。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开展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问题避重就轻、查处不力,既不能提高审计效率,又会给审计工作造成极大隐患。二是审计机关对审计资源的管理水平。审计资源配置合理,管理科学,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就高,审计成本就低。审计机关对审计资源的管理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审前调查的组织,审计方案的制订,审计现场管理和控制,审计日记的撰写和充分使用计算机审计等。

      (三)审计客体的规模及管理状况直接影响审计成本。

      在审计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越复杂、财政财务收支规模越大、内部控制状况越差、会计核算水平越低,审计的工作量也就越大,需投入的审计资源也越多,审计成本也就越高。

      (四)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需要审计成本的合理投入。

      提高审计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机关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自身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反映在审计目标的定位上,而且反映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结果利用、审计错案追究等各方面。审计机关需要在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前提下确保审计过程中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的合理投入,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五)审计风险控制水平是影响审计成本的潜在因素。

      审计过程中,审计报告做出的不恰当审计意见一旦变成现实性,将给审计主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增大审计成本。在审计实务中,由于审计风险受审计主体、客体和审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审计机关和人员只能尽量控制审计风险,减小审计成本。现实中由于对会计造假及违法违纪问题的惩罚力度还不够,部分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能对审计发现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审计风险控制水平不高,增大了审计成本。

      三、审计机关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机关成本意识不够强。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成本控制有所加强,但总体上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成本观念,没有将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用结合起来思考审计工作。部分审计人员不注重节约成本、不讲求工作效率的情况仍然存在,这是导致审计成本加大的主观因素。

      (二)审计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和对客观情况的科学分析判断而导致审计计划不科学、实际执行计划效果差的情况并不鲜见。按照不科学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项目,经常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审计成果不尽理想。

      (三)审计项目组织不力。

      对于审计项目的组织不尽科学,审计调度不力,在具体审计项目组织中,现场管理不到位,突出表现是四个“流于形式”,一是审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方案的执行流于形式、三是现场管理流于形式、四是审计日记流于形式,致使许多审计项目审得不深不透,加大了审计风险,加大了审计潜在成本。

      (四)审计成果的提升和综合利用不够。

      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可以相对降低审计成本,但实际工作中存在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深度利用不够,未能将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从机制和体制上提出对策和建议的问题,使审计成本投入未能充分发挥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