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它强调以人为单位,以时间为顺序,以实施审计过程为内容,是现场审计的“黑匣子”、“安全带”,同时也是实施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日记的编制往往不很规范,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审计质量的降低。笔者现结合多年审计工作经验及对审计署5号令、6号令的理解,就审计日记编制中的常见误区及编制要求、技巧,做一粗浅探讨。 一、常见编制误区 (一)审计日记是审计工作底稿的替代。有人认为,审计日记就是以前审计工作底稿(指审计署5号令、6号令颁布与实施前的《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中的审计工作底稿)的替代,只是形式上稍做改动,内容实质未变,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审计日记要求审计人员全面详细地记录其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不论有无问题都要记录。实施审计日记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这与以前的审计工作底稿有明显不同。 (二)简单抄写会计账簿。在审计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就埋头检查并抄写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簿,以此形成审计日记。如果审计日记只是简单地抄写账簿数字,而没有审计过程记录,也没有审计专业判断或审计结论,这样的审计日记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是无效的审计日记。 (三)没有问题的事项不编制审计日记。在审计署6号令规定, 没有问题的和对审计结论没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但仍编写审计日记。在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往往只是把审计出来的问题记录在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上,没有问题的事项不编制审计日记,这样就会使审计结论缺乏证明力,使审计日记不完整。 (四)取得或编制的审计日记越多越好。一些审计人员片面地理解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审计日记的完整性的意义,认为取得和编制的审计日记越多越好,于是大量地复印被审计单位的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和会计账簿,对每一个项目都机械地形成多层次的审计日记,使得审计日记装订成册时很厚。但这些审计日记的取得和编制并不影响审计结论,使被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只忙于取得和编制审计日记,而无暇顾及审计风险,也给被审计单位增添不必要的支出和麻烦。 (五)现场审计工作结束后才编制审计日记。有时,由于时间紧,现场审计工作中只是取得或编制主要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等现场审计工作结束后才编制。审计组长的复核也是在现场审计工作结束后才进行,这样势必影响审计质量,增加审计风险。 (六)审计日记编制形式单一。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审计人员盲目教条地按照审计署6号令中的参考格式编制审计日记,使得审计日记编制形式十分单一, 不灵活。 (七)审计日记内容不真实。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都能如实地记录审计程序及发现的问题,但由于某些原因,有些问题并未进行处理、处罚,审计人员就不得不将反映这些问题的审计日记删除掉,这样使审计日记的内容不真实,审计人员个人日后就面临着审计风险。 (八)编制主体不明确。一般认为,编写审计日记的主体是现场实施审计的人员,实际上,编制审计日记的主体既包括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也包括在审计现场从事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的人员,他们也应将上述工作记入本人的审计日记中。 二、审计日记编制要求 (一)要素齐全,内容完整。审计日记的各项要素及内容,审计人员都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实际情况,认真完整地填写,其中“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即实施审计过程记录要重点详细地填写,应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测试性质、测试方法、审计查阅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标识及其说明、审计调整及重分类事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等,应将全部过程写清楚,让其他人员读懂审计程序。“审计分工”应按调整后的审计方案的分工填写,以便明确审计责任。 (二)就地编制,及时检查。审计日记应该在审计工作现场就地编制,防止事后再“编”写。审计组长也应及时对审计组成员编制的审计日记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审计日记的编制应该在保证要素齐全的前提下,形式灵活多样。这里简要介绍两种形式以供参考。 第一种:提纲式。将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按提纲式分别列出,予以记录。例如,“一、审计事项名称:……;二、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三、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等等。这样编制的好处是内容完整、清晰,不易漏顶;缺点是比较条框化,比较死板。 第二种:日记式。采用叙事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对一天的审计工作予以记录。例如,“2006年9月18日上午,按照审计方案要求, 我开始对农网改造工程回收的废旧物资情况进行审计,我索取回收废旧物资明细表与改造工程图纸相核对并分析计算,发现改造工程中废旧物资的应回收数量与实际回收数量存在差距。询问施工人员原因,答复为部分废旧材料仍置留在施工现场,没有回收。下午在工程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施工现场实地观察,并抽点了部分置留在现场的废旧物资…。”这样编制的好处是比较灵活,可以准确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及心理状态,便于考核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