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就是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审计署提出“依法审计、突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的方针,具体到绩效审计,就是要实现这一目标。绩效审计的内容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尤其是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公共资金包括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既非财政资金也非私营资金的具有特定用途的专项资金如捐赠、赞助、集资等,各项基金等。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当前财政体制不顺、政府财政支出责任不明、转移支付等各项财政制度不健全,财政运行成本高、损失大、效率低、效果差的状况比较普遍,有的相当严重。此外在我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的“水”、“土”之效益审计也应列入重点审计范围。两条主线涉及方方面面,实践中不能全面出击,应当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于会计信息失真、弄虚作假、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和经济犯罪线索;盲目决策、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源流失毁损;在错误的“政绩观”的指导下,作为不当或不作为,盲目追速度、给优惠,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损害人民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审计工作者无论是审计实务还是理论研究,都必须增强依法独立、宏观全局、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意识。依法独立进行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本质特性,失去了独立性,国家审计就失去了存在必要性。宏观全局就是在审计中必须立足全局,树立“大局、大势、大策”的观点,要用辨证、系统、科学、发展的眼光审视审计事项,例如审计一个项目,要从这个全局看项目,修一条路、一座桥,不仅要审核投入产出,更要分析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影响。求真务实,对每个审计事项,无论涉及到任何环节,已产生和将产生任何客观后果,都必须弄个水落石出,客观公正地分析反映。探索创新就是要大胆借鉴,大胆实践,不能等靠要,不要怕失败。国外绩效审计搞了几十年也无固定模式,国外也是从失败中发展起来的。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行动的先导。一定要紧跟实践的脉搏,既要介绍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理论成果,更要总结研究我国实践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理论。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抓好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密切结合,使“真实合法效益”融为一体。不真实、不合法,何谈效益?我国现在还不能象国外一样,有专门的人员和项目搞绩效审计,而只能将二者融为一体,只是不同地区和不同项目,因具体情况不同而侧重点不同而已。二是审计公共资金、项目建设与其他公共资源密切结合,这就是不能就资金审资金、就项目审项目,而应从审资金入手,立足于查项目,结合审查对公共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利用。三是审计与审计调查密切结合。审计调查不同于一般的调查研究,是用审计的方法、标准、搞调查研究,实践效果很好,近年一些重大项目如机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进行了审计调查,所以,在绩效审计中应当广泛应用。将审计与审计调查密切结合,不仅查得深、分析得透而且范围广、工作主动。四是审计查处与分析促进密切结合。揭示查处是手段,促进发展是目的。如何才能促进发展?这就要在揭露查处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分析。综合分析不是将情况和数据简单相加,而是将所有资料进行深加工,用全面、系统、辨证、历史的观点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得出准确的意见和结论。五是专业审计与非专业审计密切结合。绩效审计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因而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主管机关、研究单位、被审计单位必须密切结合,才能充分听取意见,共同探源、寻根、究质,作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使绩效审计顺利开展,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首先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也就是要积极争取,从法律上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目标、责任、义务和职权,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义务,使各单位接受绩效审计成为一项法律责任,以不断增强其接受绩效审计的意识和自觉性。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绩效审计还刚起步,要通过立法和宣传,使社会各界增强绩效意识,支持、理解审计机关开展线效审计。全国审计机关要形成一盘棋,统一组织、分层实施、各有侧重、点面结合、协同动作,每年集中力量突出一、两个重点项目。必须加快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实行资格准入制。同时,实施审计“资深专家”、“高级专家”、“专家”、“能手”制。逐步制定绩效审计规则、指南,构建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标准规范体系。加快适应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方法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尤其要加快联网审计和数据库建设的步伐,为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