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尤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普遍不被重视,审计实施方案与工作方案不分,内容简单,流于形式,其作用没有真正有效地发挥,从而使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显得软弱无力,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下面就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中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实施某一审计项目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具体审计目标是针对审计项目中某一审计事项具体内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是审计目标的具体化,也可以说是审计目标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的细化,它应能指导审计人员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一般来说,具体审计事项是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会计报表项目划分的,其具体审计目标包括: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所有权)、计量与计算、合法性、截止期、揭示与披露。

      这些目标是报表项目都适用的具体目标,但具体到某一特定项目,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由于其各方面审计环境的不同,尤其是内部控制可靠程度不同,其具体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检查其一两个方面就可以了,有的则要检查几个方面甚至全部。即使同一个单位,其不同时期的具体审计目标也不会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以斟别,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确定了具体审计目标以后,相应的审计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因为具体审计目标的确定不仅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而且更加直接地影响审计方法的设计。如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资产是否存在,就需采取实地观察、监盘、审阅等方法;如要认定其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则需索取有关资产权证;如要认证其是否正确计价,则要运用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同时还要检查其适用的会计计量政策。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围绕审计目标正确划分具体审计事项,确定相应的具体审计目标,就能够进一步细化审计的方法和步骤,明确人员分工和审计责任,使审计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关于内部控制测评

      审计项目中内部控制测评技术的运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如果是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初次审计,则应对内部控制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对于已经实施多次审计,且在以前年度审计中进行过内部控制测评的单位,则只需在以往审计的基础上针对本期发生变化的控制环节进行测评就可以了。

      (二)不仅要从被审计单位整体层次上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测评,而且要从业务层次上对与各主要交易类别或账户余额相关的具体控制活动进行测评,评估相关的控制风险水平,这一点很重要,是测评工作的中心。但要把重点放在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主要控制要素和环节上,没有必要评价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所有环节,以简化程序,减少工作量。同时,结合有关政策法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初步分析其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对企业来说主要依照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来设计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环节。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非盈利组织则要针对其授权批准、职责分工、实物控制、凭证与记录的设置和运用、独立的检查程序等共性控制环节以及相关的账户余额性质来设计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环节。

      (三)要综合分析运用内控制度测评结果。从质上讲,通过对内部控制测评,了解到了哪些方面的内部控制较强,哪些方面内部控制较弱,较弱的领域就应作为审计的重点。从量上讲,运用内部控制测评出的相应控制风险水平,推断出检查风险水平和实质性测试样本规模,据此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从而使审计实施方案所确立的审计方法和步骤更具有针对性。二者互为联系,互为补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力争使审计内容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三、关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

      随着我国对真实性、效益性审计目标的日益重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引入,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越来越重要。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准确把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如果是以合法性为目标的审计,或以详查法为基础的全面审计,以及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没有内控制度,或虽有内控制度但未有效执行,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工作量大于其所能减少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量时,则不能运用此方法。

      (二)区别情况,科学设计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指标。目前,对基层审计机关来说,并不是所有审计项目都要运用此类方法,如果是详查法的全面审计,则不必运用此方法。因此,建议在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检查中,要从审计项目的性质、工作的完整性上统筹考虑,不能简单机械地把是否运用此法作为必须考核的一项指标。

      (三)分类推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运用。在总体工作的安排上,预算执行审计、税收审计、企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行业审计以及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要求必须运用此方法指导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而其他审计项目侧重于内部控制测试方法的运用,并通过改进工作、加强监督检查、提高人员素质等防范审计风险。

      就某一具体审计项目来讲,此方法的运用也不必面面俱到,重点应放在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上,对与其相关的各交易类别或账户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检查风险水平作出初步评估。对高于重要性水平的相关业务应作为审计的重点,低于重要性水平的作为抽查样本总量,依照对应的检查风险水平计算需抽查的样本量,并根据其性质确定具体审计方法和步骤,使“查什么、查多少、怎么查”具体明确,一目了然。

      检查风险水平有定性、定量分析两种,以定性分析为例,检查风险水平可分为“最低、低、中、较高、高”五档,一般可把“较低、低”档次的作为审计重点。对列入审计重点的一般采用详查法进行全部审计;对于列入审计范围的非重点业务,一般采用抽查法,并根据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的性质确定具体的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