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审前调查,充分获取必要信息。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鉴于被审计单位生产已按经营性质将其划分为成本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应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审计所需的财务信息资料、统计信息资料和其他非财务信息资料,如年初预算、统计报表、经营考核指标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并将其获取的信息录入“审计准备——文档管理——审计单位文档管理”功能模块,实现审计信息的资源共享。 2.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通过审前调查获取的信息资料,针对被审计单位性质,圈定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方案,并由系统管理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准备—项目准备—人员分配”模块中对审计组成员进行人员分工,确定人员角色。 3.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如进行账表核对,表表核对,报表项目及账簿项目变动分析,以及考核指标分析等,掌握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寻找薄弱环节,并确定审计疑点。一是根据从财务系统转入辅助审计系统数据,通过“审计实施——综合查询”、“审计实施——报表审计”功能模块对报表、账簿进行核对分析,审查是否存在人为调整报表,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问题。二是通过“审计实施——报表审计——责任中心报表趋势分析”功能模块,对被审计单位的重点会计报表进行定比分析、环比分析、内部比重分析和指标分析,并把变动趋势大的报表项目,报表内部结构比重变化大的报表项目,以及指标不合理的报表项目作为审计重点。三是通过“审计实施——报表审计——责任中心报表查询”功能模块,将重点关注的报表导出到Excel电子表格,与审计准备阶段获取的年初预算表、统计报表、经营考核指标表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存在疑问的项目作为审计重点。 4.对被审计单位有关数据开展模型分析。根据审计目的和审计重点,进行审计需求分析,利用长期对某类问题反复审计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共有的表现特征,通过“审计实施——分析模型”功能模块,建立分析模型。运用建立的审计模型检索、查询出可疑的数据,并深入核实、排查,来判断、发现疑点问题。如对大额支付现金的情况,可建立现金贷方额度大于1,000.00元审计模型,通过审计模型检索支付额大于1,000.00元的凭证,经过排序抽选有代表性的凭证作为审计重点,进行排查核实。 5.对重点问题深入开展具体分析。对于总体分析后所确定的审计重点,通过“审计实施——综合查询”、“审计实施——辅助库审计”和“审计实施——综合分析”等功能模块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对成本分析,应通过“科目结构分析”功能模块,分析其成本构成,对构成比重大的项目作为重点,进行审计。收入分析,通过“辅助库审计——产品中心明细查询”、“产品收入成本分析”功能模块,分析各类产品的收入能力,确定重点审计的产品。对往来挂账,通过“审计实施——综合分析——往来挂账分析”、“审计实施——辅助库审计——往来单位账龄分析”等功能模块进行往来账真实性分析,并对长期挂账不能收回的做重点审计。审计中,还应通过“审计工具——PPS抽样”功能模块,对确定和重点审计科目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达到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对于审计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应通过审计软件的穿透查询功能,最终审查到具体的记账凭证,根据审查的情况,将审计的记账凭证分别标注为“已审阅”、“有疑点”或“有问题”三种状态。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审计轨迹记录功能,将审计轨迹保存在“日记底稿”功能模块中。 6.审计取证。计算机辅助直接发现可以证实有问题的事项,利用相关电子数据直接取证归档,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将相关电子数据转入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审计证据。审计中发现的有疑问的事项,通过“日记底稿——审计查证过程记录查看与管理”功能模块,将有疑问记录转出到Excel电子表格,依据疑问线索深入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延伸审计,获取审计证据,并将数据分析过程、方法、使用的数据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记录到审计“日记底稿”功能模块中,以反映审计的详细实施过程和对数据分析及对分析结果的判断。 7.加强审计文档管理。项目审计完结后,将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文档导入到“文档管理”功能模块,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审计电子资料,按照电子文档保存方式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