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路径依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审计与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政府绩效审计理念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已经初见端倪,而且日益推广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万万不可以传统审计的工作定式和知识结构来架构新型绩效审计,应在现有的审计环境和现代技术方法平台上构造绩效审计。目前,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主要有:(1)缺少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和执业准则。(2)缺乏开展绩效审计职责权限的明文规定。(3)绩效审计需求与供给矛盾较为突出。(4)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和评价体系未形成。要强力打破上述的诸多制约瓶颈,多轮推动绩效审计,具体发展策略分近期、中期与长期三步推进:

      (一)近期发展举措(1-3年)

      1.不断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

      依法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目前,急需在新制定《审计法实施细则》中明确政府绩效审计的界定、对象、内容、程序、报告、后续跟踪等。特别指出的是,2001年《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公布实施,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部门进行效益审计,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效益审计结果。2002年效益审计正式实行,且逐年扩大范围,可供全国其他地方参照制定适合本地需要的地方审计法规。

      2.着手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执业准则

      与此同时,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已经颁布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和充分考虑中国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密切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和《政府绩效审计执业指南》,并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可分门别类作出具体规定,最终汇集成独立、完整、系统的政府绩效准则体系。

      要实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快速发展,使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就必须加紧制定有关的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与执业准则,以规范绩效审计的程序、方法、标准、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等行为,为审计人员实施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

      3.明确划分绩效审计主体的职权范围

      为有力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本着权责对称的原则,真正实现拥有什么样的权限,就履行什么样的责任义务,由此需要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明确划清绩效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相应的工作权限范围,并在制定《审计法实施细则》中赋予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的各项具体权限,严格规定绩效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纪律等,以规范审计行为,提升政府绩效审计的价值。

      要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它关系到绩效审计在我国能否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国外的绩效审计从某种程度上看是独立于传统审计之外的。因为,国外传统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早,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较好的基础,相对而言压力较小,财务审计任务逐步萎缩,绩效审计成为工作重心。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则不同,目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法、违规现象仍十分严重,财务审计压力很大,工作任务艰巨。而在这种基础之上,推行政府绩效审计,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财务审计。要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克服惯性和定式的束缚,避免出现简单地将绩效审计导入传统审计,使绩效审计缺乏实质的内容,跳不出传统审计的圈子等问题。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范围应定位在政府财政收支中的行政收支、公共工程收支、各种基金的收支和政府授权投资的国有资产经营收支等方面的综合效用。

      4.从试点工作着手,突出重点审计领域

      政府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又与传统审计有很大的区别。在当前情况下不宜盲目冒进、遍地开花,必须有重点有选择地搞好绩效审计试点工作,突出重点项目审计,即选择那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公众极为关注的公共财政、投资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对资金投入额大、占用时间长、政策敏感性强及社会焦点等项目,积极作好绩效审计评价。如财政支出的重点是国家安全、政权建设、行政管理等政府运转和维护国家利益领域,有关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保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国家救济领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经济调控等弥补市场缺陷领域。因此,可从中选出一些典型的行业、单位或项目进行绩效审计。

      5.优化人力资源,专门成立绩效审计部

      为了尽快打开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新局面,短期内应重点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细化审计机关的内部业务分工,专门成立绩效审计部。安排审计任务时,适当逐年增加绩效审计立项,并保证独立预算,实施多元化立体式业务集训,配有精良的硬件设施,在大量的实践中锻造出一支绩效审计特种部队,以充分保障绩效审计的有效供给,从而保持绩效审计的供需大体平衡。

      (二)中期发展对策(3-5年)

      1.尝试绩效审计创新技术

      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定,对于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而定。在制订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时,可以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另外,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要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再作一些补充性质的规定,以不断的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