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审计抽样技术的必要性 (一)从详细审计的局限性来看,随着被审计单位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业务程度的逐渐复杂化,详细审计因其费工费时、效率低下及审计范围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难以保证对资产的安全完整,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需求。特别是审计署实行审计公告制度以来,审计的社会影响逐渐增加,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期望,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尽最大可能缩小社会公众希望审计能够做到的和审计实际做到的之间的期望差距,就成为我们审计人员面临的问题。应用审计抽样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二)从成本效益原则来看,审计人员无需对所有经济业务分别做出判断和评价,只需对经济业务的整体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即可。应用详细审计,通过审查所有经济业务,虽然能够做到“全面审计”,但很难做到“突出重点”,难以把握被审计单位的要害问题及某一具体问题的要害之处,难以对经济业务整体情况做出评价。应用审计抽样技术,通过审计抽取的样本,根据样本特征对审计对象总体特征进行合理推断,只要能够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同样可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应用审计抽样技术的可行性 多数被审计单位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抽样审计技术得以应用的客观基础。审计实践表明,被审计单位资产是否安全、会计资料是否准确、发生错误舞弊行为多少均与单位是否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企业资产就比较安全,会计资料也比较准确,各种舞弊行为和技术性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也较低,即使偶尔发生问题也会被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反之,如果一个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存在重大缺陷,资产流失就会时而发生,各种舞弊行为和技术性错误也频繁发生,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也会比较低下。随着被审计单位管理措施逐渐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会计记录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逐渐降低,从而为抽样审计技术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高等数学的发展为抽样审计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审计活动本身是有风险的,高等数学的发展,特别是概率论原理的出现,对量化抽样技术和控制抽样风险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概率论原理出现以前,抽样技术只能采用非统计抽样,无法量化抽样风险;概率论原理出现以后,统计抽样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使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概率法则来量化和控制抽样风险。 审计目标的演变为审计抽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历史机遇。审计目标从查错防弊转向评价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状况,审计重心从评价具体每笔经济业务、每项经济活动转向对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的整体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审计方法也由原来的逐笔审查核实会计记录,寻找会计记录本身的技术性错误,逐渐发展到应用抽样审计技术对资产真实可靠性、偿债能力生存性、盈利能力发展性做出判断。 审计抽样技术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审计抽样技术必须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审计抽样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之上的,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需要审计人员对其研究、测试、评价后才能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如果审计人员拟应用审计抽样技术,符合性测试是必要程序。 严格区分抽样审计和抽查之间的界限,应用审计抽样技术不能缩小审计范围。审计抽样是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根据样本属性推断总体属性的一种方法;抽查是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合,对选取的个体组合进行测试和评价,获得个体组合特征的一种方法。二者的根本区别是评价对象不同:审计抽样评价的是审计对象总体,抽查评价的是抽取的个体组合。评价对象上的差别导致二者审计范围不同:审计抽样的审计范围是审计对象总体,抽查的审计范围是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的个体组合。因此,在应用审计抽样技术时,根据样本属性推断总体属性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该步骤决定着审计抽样技术的应用是否缩小了审计范围。 注意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结合,确保审计抽样技术查出问题数据准确。在应用审计抽样技术时,如果审计人员在抽取样本中发现了某种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如何采用适当的技术方法扩展到审计对象总体,得出该类问题在总体中的金额大小,成为制约审计抽样技术能否应用的瓶颈。在被审计单位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的情况下,审计抽样技术同计算机辅助技术相结合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方法。审计人员如果在样本中发现某类违规违纪问题,只要总结出该类问题的典型特征,确定适当的查询条件,利用Ac cess、SQL-Server等软件的查询汇总功能查出该类问题在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金额大小,就可确保抽样审计技术查出问题数字准确。由此可见,审计抽样技术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结合,既提高了审计效率,又确保了审计对象总体问题数字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