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对计算机审计认识的三种误区 1.硬件先行论。目前谈到县级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认为县级审计机关经费紧张,硬件配置难到位。但据笔者调查,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从横向上来看,县级审计机关的计算机硬件配置在当地相比而言还是比较先进的。笔者认为更应值得关注的是开发和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展缓慢,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素质亟待改善,大多数计算机成为文字处理、编辑文件、查询和储存资料的工具和网吧。 2.骨干先行论。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人员培养上基本上都采用了“突出重点、培养骨干”的思路,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一条可行的捷径,但问题在于更多的审计人员在认识上分别存在着“恐高症”、“无用论”和依赖思想,以点带面的效果不明显。这种“精英化”策略可以解决某个项目或某项工作的燃眉之急,却使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和发展丧失了一个坚实和长效的基础。 3.上级先行论。基于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是从上而下逐步开展的。县级审计机关基本上处于“等、观、望”状态,随着形势的发展,如果仍然是审计署。各省厅乃至各市局审计机关实行计算机审计,就不能认为全国审计机关都已经开展了计算机审计。而且县级审计机关面广量大,只有县级审计机关真正实行了计算机审计,才能使我国的计算机审计全面发展。能否让县级审计机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是今后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县级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对策 1.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应当看到,目前部分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推进缓慢与各地的重视程度和氛围有着直接关系,为此,要把计算机审计作为县级审计机关“一把手”工程来抓,放到和查处大案要案同样的高度来着力营造计算机审计的氛围,具体抓好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人才系统、网络系统、制度规范系统、安全系统,以应用为核心,让广大审计人员真正体会到计算机审计工作所带来的好处,从而提高整个县级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审计水平。 2.优化流程、规避风险。目前,在计算机审计规范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审计署制订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这两个文件,一方面离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和目前的形势发展有些滞后;另一方面实际规范性的条文较少,原则性的规定较多。建议审计署应尽快制订计算机审计的准则、规范和标准,特别是计算机审计的流程,从而使广大审计干部有章可循、使县级审计机关避免“盲人摸象”,同时也能够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的风险。 3.加强指导、强化培训。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制,其中业务领导以上审计机关为主,建议在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时,对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省、市两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枢纽作用,增加对县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力度。建议审计署要尽快制订《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把审计干部的培训纳入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同时,审计署和各省厅应建立计算机审计专家库和培训师资库,充分利用目前部分省市开通的“新视通”平台,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效共享。县级审计机关也要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着力提高培训的效果。 4.选准项目、以点促面。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有一定的数据量,对县级审计机关而言,目前能够开展并且能够取得一定效果的主要有同级审、乡镇财政、社保资金、教育、卫生等行业审计和少量大中型企业。对这些项目,年初安排时就要明确哪些项目实施计算机审计,计算机专业人员就编入这些项目的审计组;在审前调查阶段,计算机专业人员就必须和审计组其他人员同时进点,共同形成计算机审计的实施方案,并按照计算机审计的要求逐步实施;项目结束后要形成审计案例在全局进行演示教学,从而带动全局计算机审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