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严格按照法规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外,应根据效益审计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索效益审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并鼓励和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进系统及控制手段。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涉及的内容繁多,在选择审计目标范围时,总体原则是围绕责任者任期内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等。比如对某供热公司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发现该单位有技改基建工程时,就应体现以下效益审计的内容:①经济性——根据合同、投标以及项目控制程序确定该工程及其附属设施是否根据要求,按规定时间并用最低的成本或在经批准的费用范围内建成等;②效率性——该工程一些实际的技术指标是否与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理论的技术指标相符或相近,如热、电、水等能源的损耗等;③效益性——检查建成后的效果,是否达到了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的目的,如整体供热面积的增加量、运行成本的降低数等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体现效益审计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重点审计。对国家财政支出领域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或控制薄弱环节,特别是涉及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查明情况,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2.专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或重大事项、项目或计划进行深入调查,确定重点领域财政财务收支报告的真实性,同时对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效果提出评价,把效益好坏作为资金、项目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之一,对责任人的功过是非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责任落实,督促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项目效益。 3.局部审计。是对某一领域内会对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进行审计,揭示资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供热公司的热收费标准的合理性,人员支出占热收入比重是否合理等等。 (二)选择效益审计的方法。当前,我国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也应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能搞全面的效益评估。效益审计有两种方法,即以结果为重点的审计方法和以问题为重点的审计方法。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或取得了什么结果,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在这种方法下,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业绩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将所发现的情况与既定规范以及审计标准进行比较;以问题为重点的方法,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一般不参考事先确定的审计标准,在这种方法下,缺点和问题是审计的起始点,而不是审计的结束,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核对问题的存在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以问题为重点的方法一般关注以下问题:所述的问题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审计人员可以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假设并对这些假设进行测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通过结果目标来评价效益的实现程度,但更侧重于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当然,要分清是管理水平问题,还是固有的政策、体制原因;是利益导向驱使,还是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取舍;是主管部门的问题还是具体执行中的失误等,根据事实作恰当的评价,提出如何克服影响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的建议。 (三)选择效益审计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只有正确选用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效益审计标准与财务审计标准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地区、时期及不同类型的单位,审计标准各异,并随着技术进步、管理改善而不断变化。因此,在选择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审计标准的相关性、全面性、先进性、合理性等总体原则,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一是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规定及有关的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来选择评价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定性标准,如统计部门出具的数据;二是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业务标准、各种指标和有关的数字,用于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定量标准;三是对特殊的项目和目标,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