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审计机关经费问题的探讨

作 者:
武雯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创新思路,拓宽审计经费保障渠道

      一是“上靠”预算开支标准。目前,地方财政预算分配上将审计机关划入一般行政管理部门,预算开支标准比司法机关低一至二个档次。审计执法是综合执法,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涉及面广,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审计外勤经费成本投入较大,它与一般行政管理部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提高预算开支标准和预算拨款基数。

      二是建立垂直补助机制。改革审计经费单一由地方同级财政保障的机制,省和省辖市审计机关在取得同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在其预算安排中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在审计系统内垂直分配,作为基层审计经费的一种补充。这样做,既对基层审计机关的经费不平衡进行了适当的调节,也为同一地区审计机关的争优创先工作搭建了相近的平台,更有利于审计“八不准”纪律在各级审计机关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此外在组织实施同步审计项目时,上级审计机关也可以支付基层审计机关一定的审计经费。

      三是追加专项审计经费。近年来,地方政府临时交办审计项目较多,与其他部门协作办案日益密切,上级审计机关对信息化建设、档案达标升级等事项也有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追加专项审计经费。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要彰显审计能力,一方面要做财政收入的“拾穗人”,另一方面要做财政支出的“守门员”。要加强审计宣传,通过向领导报送审计要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等途径,及时反映审计工作成效,提升审计地位和形象。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特别是人大的作用不可轻视,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追加拨款成为正常的经费保障渠道。

      全面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全员发动。建立“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具体实施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年预、决算情况进行研究、审查和协调,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统筹安排支出,既要保证机关正常运转,又要努力加大对科技强审、重要审计项目等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建立科室和项目两个层次的责任中心,经过“多上多下”,将收入和费用逐级分解包干到每个成员;全员参与预算制订过程,让每个成员都参与算大账,树立成本、效益意识。

      二是全额管理。科学合理地预测收入,细化预算支出是预算编制的基础。收入预算要涵盖所有渠道,算实收入,在此基础上划分责任科室。支出预算要细化到支出项目和具体支出内容。对公用经费实行定额安排,统一归口办公室管理;审计业务经费由项目定科室、定人员、定时间,定工作量,再由工作量定经费预算。通过细化每一个项目,分解每一项费用,研究每一个科目款项的需求,寻找控减支出的途径。如打破科室分工界限,统筹协调人力,可以缩短每个项目的“停工待料”成本;用足科技手段,扩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公文网上流转,可以提高效率,节约费用;灵活运用送达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方法,可以减少审计业务成本。

      三是全程控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审计工作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审批、监督体系,形成管理层层把关、制度层层约束,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环和一环相连的全程内控链条。严格按预算安排资金支付,预防超支风险;预算调整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财务部门按照有收有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具体预算调整方案,报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后执行;年末财务部门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向全局报告全年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将其列入各部门年终综合考核指标,以预算管理促进各项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