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能否发挥服务职能,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和质量、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服务意识 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两方面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内部审计人员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本单位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而且要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个层次上来,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外,而应将自己视为本单位管理职能部门的一员,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 非审计人员中单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尤为重要,领导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现代内部审计是促进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改变那种认为内部审计是例行公事的错误观念,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是本单位管理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部分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内部审计仅仅看作是来查问题、挑毛病的,因而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和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方面重视不够。内部审计不具强制性,所以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发挥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改进审计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在“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应鼓励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提出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可改进的机会,而不应简单地予以暴露;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需要的有用信息,针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提出不同的管理建议。其中反映重大问题的报告和审计总结报告呈送最高管理当局,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协调和授权;而详细性的管理建议书则直接送给部门负责人或第一线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内部审计部门采取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既可改善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实现和谐审计,又可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最终必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公司管理当局的赞赏,使内部审计人员成为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目标的顾问和助手。 在工作方法上,一是内部审计工作要从“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方位审计转变;二是从审计部门和少数职能部门分散的、单打独斗式的审计和调查向由审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审计资源、发动全员参与的审计方式转变;三是内部审计必须丰富审计手段,比如采取计算机辅助进行非现场审计等,减少被审计单位的麻烦;四是应围绕企业工作重心,转变工作思路,由原来的以事后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参与决策的全过程,保证决策科学合理和有效实施,为本单位经营管理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做出贡献。 (三)转变工作重点,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服务 除了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项目: 1、内部控制审计。这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并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找出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堵塞制度漏洞,为完善内控制度服务,防患于未然。内部控制审计大多时候并非是以独立的审计项目进行的,它更多的应是贯穿于各类审计项目的工作当中。 2、绩效审计。与一般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不同,绩效审计重点是考量“花钱的效果”,扩展来讲就是对经营行为全方位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从“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实现组织目标”的角度来理解,效益审计也应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3、决策评价审计。主要是以监督经济决策权、评价决策效益性为主线,加大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的审计,追踪决策执行结果,分析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结果是否正确有效,促进领导干部科学执政。 (四)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强化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 在现行体制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内部审计机构隶属领导层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高。对于类似电力企业这种上下级隶属关系复杂的中央级企业单位,在机构设置上可考虑采取下级内部审计机构直属于上级内部审计部门,按派出机构设置,与本级单位在管理权上脱钩,下级内审机构发挥监督职能的审计业务工作向上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发挥评价、咨询、服务职能的业务工作向本级单位经营管理层负责。这样就能在更好地对同级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也能保证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服务职能的发挥,消除了传统的内部审计强调和侧重于监督但却无法实施有效监督的体制瓶颈。同时,这种垂直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审计资源在全系统内的有效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