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兴与政治控制的互动①

——论民国时期江宁实验县合作运动的引入动机

作 者:
王科 

作者简介:
王科,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天府新论

内容提要:

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破败,迫切需要变革,而国民政府同时还面临着在乡村社会构建合法性权威的问题。合作运动于此时的兴起将这两个问题融合在一起,并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江宁实验县的设立正是国民党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和尝试。具体而言,在江宁,合作运动的目标是以合作社为中介,通过复兴农村经济来加强对农村的渗透,进而增强国民政府在乡村社会统治的合法性,从而对乡村社会实行有效的基层控制。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1907)04—115—05

      1928年,国民党人建立了一个形式上统一的国家政权,这一新政权的建立也意味着国民党人治理中国的开始。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破败,迫切需要变革,国民政府也“深觉民族国家的复兴大业,应从‘庶政’改革入手,而改革庶政的基础,是在于为政治骨干的县政建设”[1]。江宁实验县的设立无疑正是国民党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和尝试。1932,年12月,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在南京召开,并通过了《县政改革案》②。1933年2月,江宁自治实验县成立,实验期为四年。江宁实验县以江宁县政委员会为其最高机关,由江苏省政府聘任县政委员九人至十三人组成,其职权为代表省政府指导监督江宁县政的推行。其下为江宁自治实验县政府,隶属于江苏省政府,内设县长一人,并分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公安、土地等六科。共有科长六人,科员三十人及其他办事人员共七十四人。[2] 县长梅思平,是中央政治大学政治系主任,其他各科科长、各股股长也大多是政治大学的教师或毕业生。江宁实验县建立之后,即开展各种县政举措,合作运动即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合作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西欧,本是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积极要求改善平民经济而兴起的一场新经济运动,自清末民初引入中国后,在中国不同的政权背景下,却演变成了好几个不同形式的经济运动,对20世纪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江宁实验县而言,合作运动在这里也不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项带有浓厚政治性的举措。

      一、作为经济复兴手段的合作运动

      江宁实验县开展合作运动的原因是多重的③,复兴农村经济无疑是其表层但最直接的动机。19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恐慌日益深化,根据土地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收支有余者不及总户数四分之一,而收不敷出者反逾三分之一。其收支相抵者亦生活程度甚低,非将生活费用减至极少,不能勉强相抵或有余。大多数农家皆陷于经济困难之中。”[3]

      那么江宁是否也是陷入同样的境地呢?江宁地处江南,交通便利,又多曾为历代故都,单凭想象,理所当然应为富庶之地。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据江宁实验县县政府调查,“自南京定都以后,江宁位首都附廓,首都为一大消费市场,以常理度之,江南农村状况,宜必家富户足,欣欣向荣,顾乃不然。一出城外,村落凋零,试与农夫接谈,异口同声,谓经济破产。县政府对此广大五十万民众之农村社会,虽欲多方救济,图谋复兴,顾或限于财,或格于势,且农村经济,范围极广,究难如愿以偿。”[4] 此种状况具体而言则可由江宁人口问题的变迁中略窥一二。

      每一地的人口虽然每隔一时段就会有种种变更,但若变化太快,总是可以反映一些问题。据富靖所记,江宁自治实验县建立之初,有关江宁人口统计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表,一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江宁自治实验县各区现状一览表。具体内容见下表。

      

      

      上述两表使我们可以对江宁的人口现状一目了然,比较二表,其问题凸现纸上。首先是人口增减问题,据上述两表统计,1931年时江宁尚有96902户,人口490222人,至1933年时即减至96156户,475413人。两年之间,人口没有增加反而减少14809人。那么江宁在三十年初人口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富靖所称,“考夫人口减少之原因,其最主要者非为天灾即为人祸,江宁人口之所以减少者,既非水旱蝗蝻之灾,复非兵徭疾疫之祸。盖处于农村破产经济窘迫之环境下,人民一部离乡而趋市也”[5]。这说明江宁人口的减少是由于人口的迁移,而迁移的原因则归结为农村经济的破产。

      

      说明:“不识字”的人,或者也认得几个字,可是他还看不懂便条,完全得不到文字上的功用;“略识字”的人,虽然能看看白话书信,可是他还不能提笔,得不到用文字来传达思想的利益;“能写信”的人,不但可以看得懂,并且可以写得出,已经能够充分地利用文字。

      其次,江宁民众的识字程度。据表二数据,江宁人口总计475413人,而不识字人数为248321人,超过总人口一半有余。此处为江宁全县的统计,或有不准确之处。另有冯和法先生曾对江宁的教育程度作过抽样调查,详见表三。

      表二、表三皆可看出江宁民众的知识结构极度贫弱,知识水平严重不足。识字人数的多寡与学校的多寡成正比。江宁全县人口有47万余人,而学校则仅有103所,平均每4700人有小学一处,以户计,则每940户有小学一处。而各区之中尤以第五区最为严重,人口五万余,而学校则仅有5所,每万余人才约略有小学一所。若以乡镇计算,则每七乡镇有小学一处。教育的不普及由此可见一斑。不识不知,对于国家民族的观念可说是非常淡漠,强邻压境而熟视无睹,对于官员的贪污苛削和土豪劣绅的渔肉则俯首帖耳、无不服从。更重要的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江宁农村经济的贫困。因为若想改变农民知识结构,必须兴办学校,普及教育,而教育普及则须有大量资金投入,江宁地近首都,教育事业本应比其他地方顺利。实际情况与此相反正可江宁经济状况的实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