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以王桧林主编的北京师范大学版《中国现代史》教材为例

作 者:
张皓 

作者简介:
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史学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是在与党史和革命史体系逐渐区别开来的过程中初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奠定了中国现代史的基本框架。王桧林主编的北京师大版《中国现代史》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框架。它的撰写、修改、趋向完备是和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形成密切结合着的,它所提出的“三条道路、两个斗争、一个结局”的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为史学界所公认,它为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07)02-0075-10

      这里所说的中国现代史,指1919年至1949年间的历史。建立全面反映这段时期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充实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该体系建立和发展了起来。

      通览整个历程,这个体系是在与党史体系、革命史体系逐渐区别开来和在科研及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并完善起来的。由王桧林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的撰著和修改过程,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探索。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史学界和高校历史系师生的广泛好评,被许多历史系用作教材,至今至少已出版约30万套(册)。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材编选计划(1985年—1990年)”中把该书定为历史类中国现代史专业教学用书。1988年1月,该书荣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1年,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下面,就以该书为切入点,对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探索作一探讨,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框架的奠定

      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立,要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一书的编写谈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无中国现代史这门学科,也无这门课程,全国高校开设的是政治课中国革命史或中国现代革命史。到1956年,高教部委托李新主持编写1919年至1949年间通史,以“应高等学校教学的急需”。从1959年出版第一卷到1962年出版第四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全部完成。这是高校第一部1919年至1949年间的通史教材。同代表中国革命史体系和框架的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年12月版)相比,它的体系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对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间历史的叙述为例,《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的目录为:

      第六章中国革命的低潮。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红色政权而斗争

      (一)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政治形势。革命转入低潮

      (二)中国革命由进攻到退却的转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对党内第一次“左”倾路线的纠正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造

      (四)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

      (五)中央根据地及其他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对党内第二次“左”倾路线的纠正。毛泽东同志的土地革命路线

      (六)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红色区域粉碎蒋介石反动派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攻。中国革命走向高潮

      何干之指出,“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斗争的历史,是已经经历了四次革命战争时期,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正在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①这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史。上列目录就是据此排列,有关叙述根据目录而来。

      李新等人认为作为通史的一部分,“应该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为中心,同时还要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全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全貌”。因此,“力图在革命史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希望能较全面地阐明这一历史时期中的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的目录自然不同于《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

      第一章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红色政权的斗争

      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低潮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红色政权而斗争

      第三节 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帝国主义的屈辱妥协和对苏联的挑衅

      第四节 国民党新军阀的大混战

      第五节 国民党反动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

      第六节 中国共产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建立红色政权和建党的理论

      第七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毛泽东的土地革命路线

      第八节 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国民党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攻的被粉碎

      第九节 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斗争的开展

      第十节 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由此可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开始按照中国现代史框架来叙述1919年至1949年间的历史。更明确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确立了中国现代史的框架,与中国革命史有很大的不同,增加了一般革命史所没有的内容。因此,它没有象胡华所编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那样,不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但是,由于“既缺乏完备的资料,又很少成熟的专史”,编写者强调“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来担负编写这一历史时期通史的任务,毕竟是力不从心的”②。因此,它仍然以革命史为中心,并保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专用名词,取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

      北京师大历史系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投入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当时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1919年至1949年之间的历史是时事,还不成为历史。历史系主任白寿彝的看法则相反。1952年,他一方面安排教师专门研究中国现代史,一方面开设中国现代史课程,请中共中央宣传部注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刘立凯、缪楚黄和王真来讲课。1956年,历史系成立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由调入历史系的王真任教研室主任。这个教研室即使不是高校最早设立的,也是其中之一。中国现代史教研室成立后,就积极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的编写。王真主持第三卷(抗日战争)的编写,同时担任全书主编之一。王桧林负责编写第三卷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情况、正面战场和全编的思想文化,任翰负责日本方面和敌伪区域的编写,王文瑞负责共产党解放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编写。同时参加全部大纲的讨论和全国性对若干部分草稿的讨论。这为后来撰写中国现代史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