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与走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宏运,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876   魏宏运(1925—),男,陕西省长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是以政治为轴心展开的。故而,政治史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在政治史研究继续扩展的同时,社会史、文化史和区域史的研究亦呈风靡之势,关注点也由宏观转向微观和个案,且研究领域继续呈扩大趋势。近年来,在历史研究领域出现的对学术问题的论争,或是源于对资料引用或理解的不同,或是因时代变迁后审视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或是因研究方法、思维方法乃至史观不同所致。目前,学术研究的无国界性以及多元化的观念和研究方法已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同,在此种境况之下,人们的历史意识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由此便直接影响到对问题的看法。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取何视角,忠于历史事实始终都是史学研究需遵循的一个不能背离的基本原则。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3-0088-0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内地的中国现代史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史料的利用、研究视角的多元、研究内容的扩展以及研究手段的多样性等方面,均有了惊人的发展。新思想的力量冲破了传统呆板的研究框架,显示了史学研究的活力。

      以往的研究,主要着重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多是宏观的。思维相对单一,多是以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革命的两分法比照着去研究问题,造成革命史的思维无所不在。近些年,风靡史坛的是社会史、文化史及区域史的研究,多是一些微观的、个案的。由此改变了以往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单一地表述知识,转而在更广泛的学术领域中穿行徜徉,并力求寻到新的论断。可以明显看出,不少学人开始尝试着以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观念探究客观对象,并从前辈的成果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从西方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和论述中受到启发,将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放在世界现代历史的演进中去考察。这里,笔者拟简叙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二是中国现代史若干热点争论的例证;三是中国现代史的研究趋向。

      所有的历史著作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因为历史既不能假设与虚构,历史研究也不能超越时代。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以政治为轴心展开的,因此政治史始终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主题之一。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和中共历史的研究自然是研究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从中央到各省、市、县均相继成立了各级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后统一改称为党史研究室),收集党史资料,撰著党史书籍,取得了巨大成绩,具有特殊的价值。大量历史文献的公布、领导人回忆录和年谱的问世,将一些往日被隐蔽的真相都展现出来。研究者从丰富的卷帙中寻找出往事的历史记载,使人们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复杂和曲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原著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深度也前所未有。关于国共两党合作和对抗的历史,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多党合作制、中共治国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现代化等问题,都在历史研究者的视野中。

      政治史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以往对国民党执政时期的研究涉足较少,这些年来,国民党方面的政治人物、政治思想、政治结构、权力支配、法律政策、意识形态等,均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大量成果将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相互联系结合的实况理出了较为清晰的线索,也使我们从多元的视角去全面认识现代中国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剧烈历史变革。

      自由主义思潮在民国时期也曾风行一时,倡导者是一批有名望的知识分子。他们有强烈的理念和抱负,想把西方的宪政思想和制度移植到中国,但未能成功。现代研究者探讨其思想的内蕴,寻找其合理的部分作为借鉴,并努力为他们作出合乎理性的历史价值定位。

      对于社会史的研究,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曾作出过重要贡献。1980年代后期,研究者顺应世界学术潮流,出于追求学术之热忱,将兴趣转向这一领域,不再仅仅关注上层社会的研究,下层社会、大众文化也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举凡人口、婚姻、家庭、族群、社会结构、灾害、瘟疫、匪患、秘密社会、村落共同体、妇女史等,都在研究视野之列。凡是历史环境和生活范围内所发生的事情,都可进入研究之列,力求复原历史发展的全貌。传统习惯认为,将接连发生的政治事件连贯起来加以叙述就是历史,这种看法是很不全面的。今天,将社会史呈现出来,再与政治史相结合进行研究,历史就会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画面。今日的历史是从昨日走过来的,如果仅仅把许多已发生的事件列成一张表格,那决不能算是一部历史。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全面、彻底的观察,加以判断分析,以求达到认识客体的真相,这样写出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完整的历史。社会史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展开细致考察,就可以发现更本质的东西。这就是社会史领域近年来之所以繁荣的原因。现在中国史学界的一大特点,是学者多从细微处着手来探讨中国社会的变迁。就我这些年所接触到的博士论文与硕士论文来看,都有这种倾向。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文化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紧密相联,它同时还连接着古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实赖于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持。正因为如此,文化史的研究才长盛不衰。以往的研究侧重于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的研究特点有二:一是注重大众文化或称民间文化;二是注重区域性文化。这两种文化又是相互交织着的。如市民社会文化、民间宗教文化、历史遗产文化、宗族文化、村落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点明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和对群体思维及性格的影响。区域文化的研究范围,有的是以山川地理形势来确定,有的以行政区划来界定。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运河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港台文化等属此列。但是,各省区的文化也各有特色。如省域边界地区在民间信仰、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有十分相似处,也形成了一个边界模糊的文化圈,对这样领域的探索,如对根据地毗邻地湘赣边界、闽粤赣边界所写的研究论著,凸显了地区特色。1980年代初,各省、市、县相继成立了史志办公室,开始撰写本辖区的历史与地理。这一工程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梁寒冰策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开展起来的,其成果数量巨大,包括目前基本出齐的各省、市、县的地方志丛书,对于开展区域文化研究及继承学术传统,具有极大推动作用。而官方与学者个人研究计划的结合,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呈现出迅速发展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