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0.3;F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7)02-0029-10 在1949~2002年期间,中国内地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经历过两种不同思路指导下的路径与阶段,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呈现为两种模式。 1949~1978年:从贫富悬殊到高度平均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贫富差距演变的态势,1978年之前与之后呈现为两个阶段:从贫富悬殊到高度平均;从高度平均到贫富悬殊。 (一)起点:穷国中居民贫富悬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贫富状况的基本特征是:穷国中居民贫富悬殊。国穷源于生产力的落后与长期战争的破坏。贫富悬殊源自两种剥削制度(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相应的两对对立的阶级(地主阶级与佃农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此时的贫富是按阶级区分的。地主阶级与资本家阶级属于富者,佃农阶级与工人阶级属于贫者。在农村,在地主与佃农之间,有多种财产状况与职业生活不同的乡村居民,如富农、自耕农、小土地出租者、商贩、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等等。此外还有工人,即雇农和手工业工人。在城市,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有多种财产状况与各种各样职业生活的城市居民,情形比乡村复杂得多,如政府工作人员(其中的贪鄙大官富有程度不在一般资本家之下)、资本家代理人、外商代理人,中小工商业者、手工业者以及作家、教授、律师、医生等自由职业者。大富户,包括大地主在内,几乎都住在城里。城里的富户比农村富户富有得多,城市的贫者比农村的贫者更贫穷。农村里佃农、雇农与地主贫富差距的程度,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比例来说,远不如城中工人与资本家大,城市的基尼系数①大于农村。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城乡内部、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贫富差别演变的趋势是不断扩大。这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时面临的贫富关系的状况,也是改变贫富关系工作的对象与起点,提出共同富裕目标的历史背景。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 自人类社会产生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后,便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几千年来,消除贫富差别、过共同富裕的生活,成为历代哲人与千千万万穷人的追求。在中国,儒家著作《礼记·礼运》中描述的由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小康社会,进而达到的大同社会,是一种“天下为公”的境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提出“均贫富”口号。近代时期的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都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洪秀全等制定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描述了贫苦群众想像中的共同富裕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设计的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 中国共产党创始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无一不是先读儒家之书,继承中国传统思想之精华,而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设想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所以追求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即以建立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的富裕社会为奋斗目标。经历1921年以后28个年头改革土地制度、办各类劳动互助组织和合作社的实践及相关经验的总结,看到苏联完成农业集体化与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认为已找到一条在中国到达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大同社会之路。1949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 “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2]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设计的到达共同富裕的路径基本形成。 (三)毛泽东设计的达到共同富裕境界的路径 从毛泽东一生中有关的理论及其指导的政策和实践来看,他设想的达到共同富裕路径的要点是:(1)建立共产党,发动工农穷苦大众闹革命,夺取政权。1921年以后,通过28年的浴血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第一步。此后,中国共产党按既定方略行事,并随时总结实践经验,补充新的内容。(2)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房屋、农具、浮财和征用富农出租的土地,按人口平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农村中实现大体上的均富,初步解决农村贫富悬殊问题。(3)通过合作社使以农民为主体的,包括手工业者、个体商贩等在内的个体劳动者的私有生产资料变成集体所有,实现这几个领域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以此进一步消除农村中的贫富差距,并为防止小私有者的两极分化奠定基础。毛泽东特别重视合作社在到达共同富裕目标中的作用。正是在1955年有关农业合作化的两次讲话中,他明确地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②。(4)接收国民政府的财产,通过赎买使工商业资本家把生产资料交给国家,由此实现工商业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解决资本家与工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贫富悬殊。(5)将市场经济改造为计划经济,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配置资源,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6)通过在全民所有制领域的等级工资制和集体所有制领域的等级工分制,实现按劳分配。在此基础上,实现削弱和消灭“资产阶级法权”,不断缩小实际生活水平的差别,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与共同富裕。(7)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将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建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实现各取所需式的共产主义公平与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