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媒介与国家:以《思想与时代》月刊创刊为中心(1941-1948)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方昱,助理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235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欲以学术与思想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甚为重要的方式乃运用媒介的力量。此一时期学人多以刊物为聚集场域,宣扬其学术思想或政治主张。《思想与时代》月刊作为一份19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人刊物,它的创刊及发展凸显了学人、媒介与国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人欲以媒介传播其文化理想,国家亦需要凭借媒介达到其所希望的影响力,学人与国家二者之间既有张力,又多有协作。现代学人与国家权力之间如何协调合作以谋共生,通过媒介这一视角,或许能够窥见一斑。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K26;G2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873(2007)01—0018—15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欲以学术与思想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甚为重要的方式乃运用媒介的力量。毋庸置疑,在现代媒介诸如电视、网络还不发达的中国,报纸刊物确为传播讯息的重要途径。此乃思想界运用报刊杂志的一个客观原因。除此之外,中国思想界亦有不同于西方的特质,即某一学术派别或思想潮流往往通过报刊而非著作的形式向大众传播。是故,此一时期学人多以报刊为聚集场域,宣扬其学术思想或政治主张。①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讨论的媒介特指学人刊物,而非报纸,二者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亦有着不同的意涵。②

      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追溯1940年代的一份学人刊物——《思想与时代》月刊的创刊源起,通过对主要创议人张其昀(1901-1985)早年学术道路的追溯,考察其人际网络的形成,探究学人与刊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与时代》得以创刊的各项因素,试图揭示现代学人通过创办刊物,如何与国家权力达成协调,以谋共生的历史过程。③

      一 张其昀早年学术道路之追溯

      《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是一份战时及战后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人刊物。④ 刊物核心撰述人为张其昀、张荫麟(1905-1942)、钱穆(1895-1990)、谢幼伟(1905-1976)、郭斌龢(1900-1987)、贺麟(1902-1992)、朱光潜(1897-1986)等7人,创刊号于1941年8月出版,作者多为浙江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大学教授。⑤ 关于刊物的宗旨,张其昀曾言:“本刊显然悬有一个目标,简言之,就是‘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科学人文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本刊努力的方向。具体的说,就是融贯新旧,沟通文质,为通才教育作先路之导,为现代民治厚植其基础。”⑥ 此刊物虽创刊于1941年,创刊渊源则可上溯至1920至1930年代。张其昀作为刊物的主要创办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通过探寻张其昀早年的求学生涯及学术工作,或可展现学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一)南高恩师与《学衡》杂志的影响

      张其昀,字晓峰,浙江鄞县人。1949年之前,张氏主要服务于两所大学,一为中央大学,前身乃其母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另一即浙江大学,乃其故乡之最高学府,是故两所大学对张氏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1919年,张其昀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其晚年自述中,曾言及南高的刘伯明(1887-1923)与柳诒徵(1880-1956)对自己影响最大,被张氏视为恩师。刘伯明,字经庶,祖籍山东章丘,生于南京。少时就学于汇文书院,后留学日本,曾任日本留学生青年会干事,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和教育学,获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受聘为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1919年,专任南高训育主任及文史部主任。此时,正是张其昀入南高学习之时,曾受到刘师教诲。刘氏对于新文化运动所持的批评态度,给青年时代的张其昀留下深刻印象:“他教我们思维术(他手译杜威How We Think的书名)和哲学史。尤于国父学说,拳拳服膺,对一般同学潜移默化之功最大。他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持批评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很多治史学的人,但他们把史学狭窄化,甚至只成为一种史料学,他们往往菲薄民族主义,以民族主义为保守,这是错误的。”⑦ 张其昀回忆刘氏的教诲,认为刘师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主张哲学与史学应互为表里,人类文化史应以思想史为核心。不难看出此言对于张氏的影响,因多年以后,张氏创办《思想与时代》时即大力宣扬思想的作用。

      除刘氏外,最让张其昀感怀不已的恩师即为柳诒徵。柳诒徵,字翼谋,江苏镇江人,为1920年代南中国学术领军人物,无论学养与人格,都广受赞誉。而当年张氏在入学考试中因体格较弱几遭南高淘汰,因考试成绩出众,柳氏亲自过问其录取情况并提请复议,最终张氏得以踏入南高学门。张氏晚年屡屡回忆此事,并言其华冈兴学之举,即以感恩图报之愿为主要动机,并设立奖学金奖助成绩优秀的清寒学生,以此来报答柳师当年提携自己的恩情。学问上,当时南高新设地理课程,柳氏指示学生多读地理,研习科学,并以追踪二顾之学相勖勉。⑧ 张氏从柳师中得益最多有三点,乃方志学、图谱学、史料学。1923年,张氏从南高毕业,柳氏题写“守约”二字赠与张氏。⑨ 刘伯明与柳诒徵为张其昀打开了最初的学问之门,张氏在南高所受到二师在学业上的训练与学养上的熏陶,都影响了其之后的人生道路与理想抱负。

      此外,1922年创办的《学衡》杂志亦对张其昀此后的文化理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学衡》杂志由梅光迪发起并主持筹办,其灵魂人物当为吴宓。而刘伯明与柳诒徵均为《学衡》的中坚份子。⑩ 吴宓在论及筹办《学衡》杂志经过时,曾言杂志由梅光迪发起并主持筹办,并将刘伯明视为约定撰稿人之一。且第一次召开《学衡》编辑会议时,亦有刘伯明、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等诸君参加。(11) 1922年1月,《学衡》杂志正式创刊,其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12)。而“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无疑可视为学衡派的宣言与《学衡》杂志的宗旨。《学衡》杂志作为一个同人刊物,发源于五四时期,抱持反对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故,学衡派被视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保守团体,然其亦不同于五四之前的顽固守旧派,而有自身的时代特点。(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