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新中国衣着消费的变化看社会变迁

       ——以北京城市居民为例

      张太原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衣着是社会变迁的特殊载体。1949年至1999年,北京城市居民衣着消费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正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以加工布料为主的单调时期,反映了政治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变革时期,反映了中国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个性化、成衣化和高档化的成熟时期,折射出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观念的转变。

      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07.1.108~115

      50年代中期我们党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探索与启示

      王金豹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不少地方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罢工、罢课和请愿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面对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初步探索。深刻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理念与实践,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当前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指导思想。(2)注重物质利益,用经济手段来引导,才能科学处理群体性事件。(3)加强法制建设,把处理群体性事件纳入法治化轨道。

      摘自《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1.31~34

      国民党乡村整合失败原因探析

       ——以合作运动为视角

      李玉敏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国民党执政之后,为挽救农村经济并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大力推行合作运动。但现实政治需求的上升淹没了合作的初始经济动因,行政外力的全程推动致使合作呈现出强制化特征,信用合作的膨胀及社员构成的变异又促使合作社以畸形化态势发展。上述异化的发生导致合作运动背离复兴农村经济的目标,合作运动既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未能使农民的实际经济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农民逐渐失去对合作运动的兴趣。失去中国农村社会构成主体农民的支持,合作运动已成为无本之木,国民党整合乡村的失败结局也因此不可避免。

      摘自《青海社会科学》2006.6.102~104

      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

      宋士云

      (聊城大学商学院,聊城 252059)

      五保对象是农村困难群体中最缺乏生存能力、最需要帮助照顾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五保供养是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致经历了三次模式的更替:1956~1978年主要依靠集体公益金运行,是由生产队或生产大队组织实施的集体供养模式;1979~2001年是以村提留和乡统筹为经费和实物来源的集体供养模式;2002年以来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这三次模式的转变,既是我国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与五保对象供养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也是五保供养从村民互助自养式的过程,又是探索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

      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93~1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