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的集团结婚

———种政府行为的考察

作 者:
艾萍 

作者简介:
艾萍(1977-),女,安徽无为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市政府的直接参与下,集团结婚首先在沪上出现并逐渐形成规模。从1935年到1949年,政府在强大行政力量的支持下,充分考虑并引导民间力量,使集团结婚从政府举办走向政府管理。从集团结婚实行的时空范围、频率以及参加者的情况可以看出,政府举办集团结婚具有民间力量所不具备的优势与特点,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6)06-0056-06

      集团结婚又称集体婚礼。近年来,这一简朴而隆重的新式婚仪早已被广大民众认同,并成为国人举办婚礼的一种重要选择,也是政府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20世纪30年代,集团婚礼在上海的发端,曾被视为民国时期婚仪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在这场轰动一时的婚仪改革中,政府行为的干预和作用不容忽视,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政府的积极倡导、举办、管理,就没有集团结婚的肇兴与发展。

      一、政府介入与集团结婚的出现

      集团结婚是在“新生活运动”的背景下酝酿的。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以“礼义廉耻”为准则的新生活运动,各地闻风而动,成立各级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全面推动新生活运动。上海市政府的一大举措即举办集团结婚,以风俗的变革推动各项新政的推行,正所谓“因集团结婚之故,使政府与人民多一联系,则人民敬爱政府,政府引导人民,上下融洽,然后各项新政可以推行无阻。”[1]因此,集团结婚是在上海市政府的直接参与下实行的。

      1935年4月至1937年4月,这段时期上海的集团结婚主要由社会局主办。其基本程序为:社会局登报通知登记报名,然后进行调查核准,并在报纸上公布参加者名单。典礼前一日举行典礼演习。最后,由市长、社会局长证婚,正式举行典礼。

      表1 1935-1937年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举办集团结婚典礼概况

      届次时间 结婚对数

      一

      1935年4月3日

      57

      二

      1935年5月1日

      34

      三

      1935年6月4日

      50

      四

      1935年10月2日 142

      五

      1935年12月4日 111

      六

      1936年2月5日 94

      七

      1936年4月1日 100

      八

      1936年6月3日 99

      九

      1936年10月7日100

      十

      1936年11月4日100

      十一 1936年12月2日127

      十二 1937年2月3日 84

      十三 1937年4月7日121

      资料来源:李凯鸿:《“集团结婚”的由来》,《民国春秋》1994年第3期。

      首先,社会局规定举办典礼地点、时间等诸多事宜。举办地点定于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典礼时间,原来拟定为每年元旦、孔子诞辰、双十节、总理诞辰,以期以典礼加深民众对于国家和政府权威的认同。考虑到每年四次的结婚典礼远远不能满足新人需要,1935年2月7日公布的集团结婚办法中规定,每月第一个星期三为集团结婚日,参加典礼的人数限额每届50人。后来因为民间习惯,第四届起改为每年二月、四月、六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星期三举行,每年五次。[2]从1935年4月到1937年4月,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共举办了13届集团结婚典礼。

      其次,社会局规定了集团结婚参加者资格、缴费数额、参加办法、参加人数限额等。社会局规定:凡上海市民举行结婚礼者都可申请,申请表免费向社会局索取。当时上海一场普通的传统婚礼平均花费约200元。[3]以年均收入500元的普通工人家庭计算,一次婚礼就要耗去年收入的40%,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而抗战前,每对参加集团结婚典礼者只须缴纳20元登记费,加上礼服的制作或租用费用,每对新人最多花费46.6元,最低只须23元,①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薪水,这样一来充分扩大了申请人的范围。此外,上海市政府从结婚登记申请、核准、公布、颁证几方面入手,逐步对婚姻进行国家统制。参加典礼的人数也有限额,前三届都是50对,由于第四届起修改了典礼举行时间,一时参加者众多,达到了142对。考虑到市政府礼堂的容积,自第五届起社会局规定参加典礼者限额为100对。[4]1936年3月,为让更多的结婚人有参加典礼的机会,社会局规定在登记日期内报名人数满150对时,额外的参加人准于下月第一个星期三继续举行典礼一次,每次仍不得超过100对。②

      再次,对集团结婚的仪式也有详细规定,充分考虑政府权威与民间力量的和谐。仪式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一整套行为方式。上海市政府拟定的结婚仪式主要包括:1.奏乐;2.来宾入席;3.证婚人入席;4.主婚人入席;5.结婚人入席;6.行集团结婚礼,结婚人各向对立行三鞠躬礼;7.证婚人印发结婚证书,结婚人一次具领,仍退入原位;8.证婚人发给纪念品;9.礼成。[5]通过对集团结婚仪式的规定,不仅简化了传统的、烦琐的婚姻仪式,更为重要的是逐步瓦解传统的婚姻仪式对人们的影响,让参加者形成共同的集体记忆,强化民众心中的国家权威。

      仪式作为一种操演,往往对参与者及其着装、空间位置及行为均有诸多要求。对于集团结婚的参与者,虽然在法律上婚姻只须结婚当事者自行决定,并不必须有家长的同意或家长参加结婚仪式的规定,但政府为顾及现行大家庭制度及民众的习惯,仍订有主婚人在场参加。在礼服的采用上,虽然中山装、西服等早已出现,长袍马褂在国民军北伐的时候更是在被“打倒”的行列,但在集团婚礼的典礼中,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则白衣批纱,参加典礼的市政工作人员也均着蓝袍黑褂,以示典礼的庄严、隆重,玄色马褂赫然成为一种礼服。在礼堂布置上,当中置放总理铜像、党国旗,整体采用中国传统的喜庆色——红色为主色调,以红毯铺地,以红带、喜烛为装饰,并以宫灯引领新人入席,兼具政治理念与民间特色。于是,在典礼中可以看到典型的中式马褂与西式的婚纱并列,传统的红烛映照下,新人行着现代的鞠躬礼,很多新人参加完集团结婚典礼后,继续参加传统的婚宴,③中与西、新与旧在此相互参照,和谐并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