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的亲邻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天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魏天安,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宋代私田宅典、卖、抵押和官田租佃、出卖及招民耕垦逃荒田时,近亲、四邻有优先权。对典卖的田宅,其子孙在三十年内有回赎权,亲邻如在典卖时未签字认可,在三年内有回赎权。北宋前期亲邻法优先的顺序是先亲后邻,后期改为只问亲,如亲地位相同,有邻者优先,南宋时只有四邻兼近亲才有优先权。优先权的亲邻范围越来越小,体现了田宅交易的宗法限制逐步宽松的发展趋势。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4—0174—05

      宋代在田宅抵押、典当、出卖时,近亲、四邻有优先权。部分官田(如户绝田)租佃、出卖及招人耕垦逃荒田时,也实施亲邻优先法。亲即原业主的本宗缌麻以内近亲,邻在典、卖房宅时指所卖房产之四邻,在典、卖土地(或连同其上的房宅)时指与所卖地产相连地块的业主。相互之间无他人田地,且无古来沟河及公用道路间隔者,方为地邻。宋代“官中条令,惟交易(此处指田宅交易)一事最为详备”①,从亲邻法可见一斑。

      一、官田、逃荒田与亲邻法

      北魏隋唐均田制下的户绝田土再分配,已具有亲邻法的萌芽。《魏害》卷一百一十《食货志》载:民户死而户绝,其田产“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户绝之家的田产要在近亲中进行再分配。宋初沿袭此制,户绝之家“如有庄田,均与近亲承佃”②,承佃者要“承税为主”,缴纳税赋。到大中祥符八年(1015),才废除“均与近亲”的旧户令,改为将户绝田出卖,出卖时先问现佃户,令“见佃户纳钱,竭产收买,只依元额纳税,不纳租课”。如果“见佃户无力,即问地邻;地邻不要,方许中等以下户收买,价钱限一年纳官”③。如暂时无人承买,或不准备出卖的户绝官田,则招人承佃,承佃时现佃人、四邻仍享有优先权。在推行常平仓法和广惠仓法时,户绝田不出卖,而是“立定租课,先问元佃人”承佃,“无见佃人,或不愿承佃,则遍问四邻,及不愿,即给余人承佃”④。由于现佃户多为户绝之家没有继承权的近亲,所以,以现佃户、地邻为顺序的买卖、租佃优先权,具有亲邻法的基本内涵。

      其他官田(如抵挡田、折纳田等)的出卖与租佃,也多采用与户绝田法相同的现佃人、四邻优先之制。《五代会要》卷十五《户部》载:官府出卖系官宅舍、水硙等物业,要“仍先问见居人,若不买,次问四邻,不买,方许众人收买”。出卖系官土地,则先问见佃种者,再问四邻。系官田宅所有权属国家,与租佃者的近亲无关,故近亲无优先权。现佃户、地邻优先的原则,有助于保持官产经营的连续性,减少国家赋役因官田产权或经营权转移而流失。

      对因借贷官钱、假欠官物、或因承包坊场(主要是各地县镇官营酒务、津渡或镇寨税务)等不能完成承包额而“估纳抵挡产业入官”的田宅,除已拨充职田、牧地外,原规定本主或嫡亲子孙在15年内“许依元估价钱收赎”,超过15年,且“见有人住佃者,不令收赎”。天圣三年,改收赎期为10年,逾10年不赎,其田宅“许人收买”⑤。熙宁、元丰年间,实施市易、青苗等法,民户以田宅为抵押借贷官钱、粮,支付20%的年息,逾期不能偿还本息,加收“罚息”。本息及罚息累计达到抵押田宅的价值而不能偿还,田宅没官,出卖还债。如无人承买,则先出租,以其租入抵债。此后,对没收入官的抵挡田宅可即时出卖,本主或其子孙不再有收赎权。

      宋代常常用减免租税的办法,鼓励民户垦种逃荒田,并承认亲邻获得逃荒田产权的优先权。有的亲邻在别人佃种逃荒田后,见“种植滋茂”,就“识认争夺”,引惹争讼。河北转运司建议:“自今应有人占射半年已上,不许识认。”为此,“诏:如亲邻止在本处,见请佃稍着次第而争夺者,不须实行。”即逃户之亲邻并未逃移,见他人耕种逃户田产已有成效,却想依亲邻法占夺已被他人垦种而即将收获的逃户田产,只要民户佃耕半年以上,就不许亲邻识认。如果亲邻“实曾流移”,无法依据亲邻优先法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今来归业,虽已请佃,依条给还”⑤。河北近边民户全家被契丹掳走,或荆湖、广南近溪洞民户身陷蛮境,其田宅产权官府负责保留维护,可先将田土招亲邻耕佃,在业主回归之后,不限年月长短,即时给还。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南下,真宗率军亲征,于12月宋辽签定“澶渊之盟”。景德二年正月“敕:河北没番户庄田林木,本主未归,无人佃者,委县官遍往点检实数,置籍管系,常切检校,不得毁斫,候本主归给付。如本主未到,许房亲请佃,如无房亲,即召主户佃莳。”七月,“诏:河北全家没番户庄田,须亲房召邻保五七人方得请佃,如无,许主户请佃,据一物已上,县立账给付,州县拘辖,不得斫伐破卖。候主归,依数还之。”天禧五年(1021),河北遭旱蝗之灾,有580余户耕佃没番户庄田的农家将庄田典卖,后被他人告发,依法要将被违法典卖的田土赏给告者。为杜绝“不逞之人竞起讼端,编氓不遂安居”,敕令“已破卖没番人户庄田,且勒典质主佃莳,候归给付。已经勘断者,更不为理”。即如没番业主回归,典质主要归还其庄田,而原典质钱款不得追回。天圣三年(1025),除仍禁止典卖没番户庄田外,允许耕佃者“任便修采”没番户庄田中的“屋舍家事园林果木”,“不许陈告,亦不给田充赏”。⑦ 可见,没番户的亲邻虽有耕佃没番户庄田的优先权和使用权,后又获准维修经营园林果林等以增加收益,却始终没有所有权。

      官田承买、承佃优先权本以自愿为原则,在实施时却常常成为抑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七十六载:熙宁、元丰年间,许多民户因承包坊场而被“出卖抵产,以偿官钱”。“或抵产价高,出卖不行”,官府就“强责四邻人承买。或四邻人贫乏,承买不尽,则摊及飞邻望邻之家,抑令承买”。宋代荒田、逃田很多,在原业主多年不归的情况下,其逃田就被没收为官田。在此之前,政府可将逃田象官田一样租佃,收取二税或租课。淳化五年(994),知郑州何昌龄奉命检括郑(河南郑州)、怀(河南沁阳)、磁(河北磁县)、相(河南安阳)数州荒田,“凡民十家为保,一室逃即均其税於九家,二室三室逃亦均其税,乡里不得诉,州县不得蠲其租。民被其灾,皆逃去,无敢言者”⑧。范仲淹说,政府虽有“不得将逃户田土抑勒亲邻佃莳”的敕令,但陕西官吏借兴置营田之名,“将远年瘠薄无人请佃逃田,抑勒近邻人户分种,或令送纳租课”,当时宋夏交兵,“科率劳弊,至于己业尚多荒废,实无余力更及营田。其所出租课,多是抱虚送纳”⑨。宋代赋役繁重,许多民户逃亡躲避赋役。朱熹说:汀州(福建长汀)地处僻荒,“官吏无所忌惮,科敷刻剥,民不聊生,以致逃移,抛荒田土,其良田则为富家侵耕冒占,其瘠土则官司摊配亲邻,是致税役不均。小民僡见狼狈,逃亡日众”⑩。出卖官田时,政府常常高定地价,无人承买,“则强责四邻人承买。或四邻人贫乏,承买不尽,则摊及飞邻、望邻之家,抑令承买”(11)。对广大农户而言,如果官田的购买、承佃优先权不以自愿为原则,就成为苛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