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覆亡辨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德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 100720   宋德金(1937-),男,辽宁新民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研究方向为辽金史、中国社会史。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自金元之际以来,就不断有人探索金国缘何而亡,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至少有天命天意说、“分别蕃汉”说、“金以儒亡”说、贞祐南迁说、汉化说等八九种之多。其中“金以儒亡”说与汉化说不仅与史实不符,而且在理论上有害。其余诸说,则多是极而言之,就某个具体事件或局部问题而论的。尽管它们分别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金国逐渐走向衰亡,但其中任何一说,都不是构成金国覆亡的根本原因。金国覆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二,章宗后期、特别是宜宗南渡后的军政腐败加速了金朝的衰亡,这是内因;三,对蒙古、南宋、西夏政策失误,蒙宋联盟形成,决定了金国的最后覆亡,这是外因。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7)01-0014-07

      金王朝于1115年建立后,经过四五十年的巩固与发展,至世宗、章宗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此后,由盛转衰。公元1234年,终因不敌蒙宋军的联合进攻,金朝灭亡。自金末以来,就不断有人探索金国覆亡原因,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本文拟对前人诸说略做梳理和评议,以期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一、金亡诸说评议

      1.天意、天命说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1190-1257)在他写的丧乱诗中,有的述及他对金亡原因的思考。如,“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已陆沉。”[1] (卷8,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是说朝廷对北方来犯者毫无戒备,而金兵又缺乏战斗力,导致金国败亡。元好问有多处把金亡原因归结为天意。如:“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1] (卷8,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废兴属之天,事岂尽乖违?”[1] (卷2,《学东坡移居》)都是说国家兴亡本由天定。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这里不作探讨。元好问一生坎坷,对家亡国破有切肤之痛,立志以修史为己任,对金亡原因应有深刻的见解。然而,由于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根深蒂固的忠君爱国观念,也许囿于这种故君故国之思,所以在论及金亡原因时,把它归结为天意。

      后来,明人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国之兴亡,天也,人力不与焉”。女真起自黑水,不数年,北灭辽,南蹙宋,西破夏,并至吴越荆扬,遂有天下三分之二。

      “是岂金人之能哉,天方相之故也。”传之子孙百余年,敌国已服,境内已宁,文恬武嬉,将骄卒惰,失去昔日的强盛。“天方相之,则举天下莫能与之争;天命去之,则合天下之师不能抗。”[2] (卷7,《金主如蔡州》)明人虽无元好问的故君故国之思,也把解释不清楚的国家兴亡说成是天命。

      2.“分别蕃汉”、非“尽行中国法”说 稍晚于元好问的刘祁(1203-1250)在《辩亡》一文中集中表述了对金朝衰亡的分析。他认为,贞祐南渡后,宣宗“偏私族类,疏外汉人,其机密谋谟,虽汉相不得预……此所以启天兴之亡也。”又说:“大抵金国之政,杂辽宋非全用本国法,所以支持百年。然其分别蕃汉,且不变家政,不得士大夫心,此所以不能长久。向使大定后宣孝得位,尽行中国法,明昌、承安间复知保守整顿以防后患,南渡之后能内修政令,以恢复为志,则其国祚亦未必遽绝也。”[3] (卷12)在他看来,女真与汉人的矛盾、对立及女真汉化不彻底是导致金国最终土崩瓦解的根源。其实,刘祁说的“分别蕃汉”之弊,是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大都存在的问题,有的王朝确实亡于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引发的农民起义,然而金朝不是。

      至于说金国不能“尽行中国法”而导致亡国,更难成立。就辽金元清而论,女真、满族的汉化程度远远高于契丹、蒙古,这是不争的事实。刘祁还批评哀宗说:末帝(指哀宗)“虽外示宽宏以取名,而内实淫纵自肆”。又说哀宗“用术取人”,“闇于用人,其将相止取从来贵戚”,因此一遇劲敌而亡国。[3] (卷12)刘祁对哀宗的指责也嫌苛刻。金朝后期,颓势已定,哀宗无力回天,元人修撰的《金史·哀宗纪》说,哀宗“图存于亡,力尽乃毙,可哀矣”。还有清人论哀宗说:“古今人主无可以失天下之諐(愆)而不幸而失之者有三主焉,曰梁简文帝,曰唐昭宗,曰金哀宗。”[4] (卷15,《哀恼来山辞》)同样表达了对哀宗的同情。

      3.“金以儒亡”说 《元史·张德辉传》载,世祖忽必烈在潜邸,曾问张德辉:“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张德辉答:“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其责者,儒者何咎焉!”世祖然之。看来,金元之际社会上流传“金以儒亡”一说,而金亡仕元的张德辉则持不同看法,并据理说服了忽必烈。

      近来看到有文章批评张德辉是答非所问,认为“金以儒亡”的含义是指金朝因过分的汉化而丧失民族传统,最终导致亡国,并非说金国亡于儒生之手。张德辉显然误解了“金以儒亡”的意思。尽管目前我们尚未找到当时和后来论者对这句话的诠释,不过从“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句式来看,是把辽金亡国的原因分别归结为崇佛和尊儒,这里的儒就是指儒者、儒学、儒家思想,似不能理解成汉化。尊儒与汉化有联系,却不等同。张德辉反驳“金以儒亡”的说法不无道理。

      4.成吉思汗伐金(1211)说 《金史·承裕传》载,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成吉思汗率兵南伐,与金军战于宣平的会河川,大败金军,入居庸关,金中都戒严,“识者谓金之亡于是役”。这是就一个具体战役所引发的后果而论的。

      5.“金以坏和议而亡”说 清人赵翼在《金以坏和议而亡》一文中说,金朝末年,蒙古围汴,哀宗遣使出质乞和,蒙古已退兵,而飞虎军又擅杀北使唐庆等,“于是,蒙古之和议又绝而不可解矣,此皆不度时势,恃虚气以速灭亡也。金之先以和误人,而后转以不和自误”。[5] (卷28)因此,金以和议而亡。这也是一个具体事件,恐难说它是构成金亡的根本原因。

      6.贞祐南迁说 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的《归潜志》一目中,有两处批评刘祁的金国因分别蕃汉而亡的说法,认为“国势所趋,人习便安,即使得志,亦恐不能尽革其旧,故此不足为金人讥”。并说,“惟宣宗一败之后,即迁汴都,为大失计耳”。又说,刘祁“辨金之亡,不咎宣宗轻弃燕都,而摭拾浮谈,亦为非要”。[6] (P984-985,《归潜志》)李慈铭认为,金国因宣宗轻弃中都、南迁汴京而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