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 (2006 )05 —0009—05 史载:“尊号之典,唐始载于礼官。宋每大祀,群臣诣东上总领事閤门,拜表请上尊号,或三上,或五上,多谦抑弗许;如允所请,即奏命大臣撰册文及书册宝。其受册多用祀礼毕日,御正殿行礼,礼毕,有司以册宝诣閤门奉进入内。”[1] 《宋史·夏国传》也载:“西夏立国,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可见汉文化对西夏政治影响之深。建国之初,西夏就效仿宋、辽帝王之制,设立帝王尊号、谥号、庙号和墓号制度。西夏不仅皇帝有尊号,就连一些皇太后也有尊号。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佛事兴盛,他们积极从事佛经译校、施写、刻印等活动,很多佛经题记发愿文中都标有皇帝或皇太后的尊号,有些皇帝的尊号还不止一个。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西夏佛经很少标明日期或日期残缺不全,给我们判断佛经写印或翻译年代造成了很大困难。幸好一些皇帝或皇太后的尊号得以保存在佛经题记之中,弄清楚哪一位皇帝在什么时候用过哪些尊号就成为我们间接判定佛经翻译、写印年代的依据。同时,对于了解西夏皇帝的封号制度和社会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 西夏皇帝的尊号 西夏国祚190年,共历十帝,前期和中期皇帝和皇太后的尊号保存相对较多。西夏尊号有两种,一种是在皇帝或皇后生前就开始使用的,而另一种则是在皇帝或皇后死后由后继者追加的,相当于谥号。西夏皇帝和皇后的尊号记载从继迁时就开始了,但继迁和德明的尊号或庙号一般都是由后人追封的。景德元年(1004年)继迁卒,德明立。德明虽未正式称帝,但已开始立国号,大修宫殿,大辇方舆、卤簿仪卫,出入威仪俨然一副皇帝派头,封太子,册皇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德明追上继迁尊号(实为谥号)为: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孝光皇帝,庙号武宗。元昊是西夏的第一代皇帝,在位十年(1038年—1048年)。元吴立国之后就令群臣上继迁和德明谥号。继迁谥号神武皇帝,庙号太祖,墓号裕陵,其妻野利氏为顺成懿孝皇后。德明谥号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其妻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春,元昊被其子宁令哥所弑,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那么,元昊的尊号或谥号又有哪些呢? 1.元昊尊号 尊号一:风帝或风角城皇帝(风角歌皇帝[2])。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题记:夏国风帝新起兴礼式德。戊寅年中,国师白法信及后禀德岁臣智光等,先后32人为头,令依蕃译[3]。西田龙雄在《西夏译经杂记》中介绍斯德哥尔摩民族博物馆藏西夏文《大白上国新译三藏圣教序》残页上有“昔原风帝兴译经”[4] 之语,也提到风帝。《妙法莲华经》序文:风角城皇帝以本国语言,建立蕃礼,创造文字,翻译经典,武功特出,德行殊妙,恤治民庶,无可伦比[5]。俄藏西夏文《妙法莲华经》(西夏特藏第218号,馆册第6253号)前言也提到:风角城西夏国皇帝元昊秉政时期推行西夏风俗和西夏文字,开始将《莲华经》和其他很多经文译成西夏文[6]。李范文先生对西夏陵出土的残碑进行了考证,其中残碑M108:2+19上有“风角”二字[7]。《文海宝韵》序言:令……等成为博士,其人又荣升为夫子,出内宫门坐四马车上,威仪围绕,与臣僚导引,乐人戏导,送国师院宴请。学子三年之内已正。寅年十月十一(日风)角城皇帝已官鬘礼……绕,威仪有加……(始文)盛武(兴)法建礼主孝皇帝已做,文……佛法、僧众、儒(诗)、(阴)阳、算法、乐人、艺能[8]。《夏圣根赞歌》有“风角圣王神癨军,骑在马上奋力以此开国土”[9] 的词句,“风角圣王”即指“风角城皇帝”。据李范文、史金波先生考证,风帝、风角或风角城皇帝均指元昊,经文题记中出现风帝、风角或许是风角城皇帝的简称,也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致使某些字迹脱落而造成的。风角为古代占候之法,以五音占候而定吉凶。西夏人大概取“风角”以占候定吉凶,以示皇帝之圣明,故曰风角城皇帝[10]。也说明西夏占卜之术比较流行。 尊号二:(始文)盛武(兴)法建礼主孝皇帝。 这是在《文海宝韵》序言和题款中讲到的另一个尊号,这一尊号也见于《宋史·夏国传》。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元昊遣使上表:……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11]。《文海宝韵》中的尊号和《宋史》中记载的尊号只有个别字不同,如:盛武——本武;主孝——仁孝,但都是元昊的尊号,它们可以相互印证。从《宋史》记载看,这一尊号在元昊正式立国时就开始使用,看来西夏是为了庆贺建国而上此尊号的。 尊号三:圣文英武崇仁至孝皇帝。 元昊立国前,大兴佛教,译经修塔。夏大庆三年,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张陟撰写《大夏国葬舍利碣铭》曰:我圣文英武崇仁至孝皇帝陛下,敏辩迈唐尧,英雄□汉祖,钦崇佛道,撰述蕃文。奈苑莲宫,悉心修饰;金乘宝界,合掌护持[12]。据牛达生先生考证,碣铭结尾处年代夏天庆三年(1196年)应是大庆三年之误写。看来,元昊为庆贺修建佛塔,虽还未正式称帝,但已有了帝之尊号,这也反映了元昊称帝的急迫心情。如此说来,元昊的尊号先有圣文英武崇仁至孝皇帝,后有(始文)盛武(兴)法建礼主孝皇帝(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和风角城皇帝。尊号三使用时间很短,仅两三个月,似是专为庆贺佛塔落成奠礼而使用,说明西夏非常重视佛教发展。尊号二是为庆贺西夏正式立国而尊封的。看来皇帝尊号是为了庆祝某一重大或有纪念意义事件而由群臣请用的。说明西夏在元昊之时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了。从《文海宝韵》中同时出现皇帝的两个尊号看,可以认为西夏的尊号既可以新尊号替代旧尊号使用,也可新旧尊号同时使用。 2.谅祚尊号 谅祚是西夏的第二位皇帝,一岁即位,尊母没藏氏为宣穆惠文皇太后。他于1048年至1067年在位,谥号昭英皇帝,庙号毅宗,墓号安陵。没藏氏非常好佛,可能与她有过一段出家为尼的经历有关。谅祚执政期间曾先后三次于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奲都二年(1058年)、奲都六年(1062年)向宋献马请赐《大藏经》,并于1050年至1055年间,为贮藏宋朝所赐开宝《大藏经》,役使民夫数万,建承天寺,延请回鹘僧登座演绎讲授佛经,没藏氏和谅祚常去聆听。1067年,谅祚向辽进献金佛、回鹘僧人和梵觉经[13]。谅祚虽如此好佛,但却未发现谅祚执政期间所译经文及谅祚与其母的尊号。史金波先生在《西夏出版研究》一书中提到《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十册第4225号史书残卷载有毅宗谅祚(迫歌皇帝)等生平事迹[14]。这里的“迫歌”可能就是他的某一尊号,为研究西夏皇帝尊号又提供了一条宝贵材料。至于谅祚尊号在佛经中没有记载,笔者认为倒不是他没有尊号,大概是因为谅祚朝所译佛经没能保存下来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