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评点中的“结构”与西方结构主义的“结构”之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宁一中,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字、当代西方文论、比较文学。

原文出处:
中国外语

内容提要:

小说做法,古今中外都有研究,研究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本文对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关于小说“结构”所作的阐释和分析同西方结构主义文论中关于“结构”的论述及阐释方法进行比较,以窥二者之异同。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建设我们新的文学理论。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7)05-0098-07

      1 引言

      小说做法,古今中外都有研究,研究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本文只选取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关于小说“结构”所作的阐释和西方结构主义文论中关于结构的论述作一比较,以窥二者之异同。中国古代文学评点大致始于唐代,在南宋走向兴盛,历元明清,至晚清逐渐消歇。评点是一种文学批评形式,也称批点、批评。批点是最早的一个词汇。批,指评论;点,指圈点。明以后渐渐使用“评点”一词,其中“评”是一种与文学作品勾连在一起的批评文字,“点”为圈点。评点最重要的特点是批评文字与所评作品融为一体,形式包括序跋、读法、眉批、旁批、夹批、总批、圈、点、抹等等。宋代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古文评点范本有3种:吕祖谦《古文关键》、谢枋得《文章轨范》、楼昉《崇古秘诀》。这三种古文评点本奠定了评点的基本形式:由3部分组成——卷前看文作文法;每篇前的总评;行文之中的批语和重点句子的圈点。随文批评和独立批评区别很大,它并不是把一般批评的内容分散到作品的各个部分,而是随文而生,有一般文学批评所没有的强烈的“现场感”。读一般文学批评文字如读山水游记,而读评点文字则如同在导游的引导下徜徉于山水之间。日后的小说评点大体承袭了文章评点的形式,小说评点置于篇前的“读法”即相当于看文作文法;回前评则相当于篇前总评;夹批、眉批、圈点就是文中的批语和圈点。小说评点在叙述技巧上的贡献是,它阐释了小说作为叙事虚构作品的文本特性和小说家的各种叙事技巧,尤其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结构”进行了探讨。

      一般认为西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受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影响而形成。早期的结构主义文论家有普洛普、布雷蒙、格雷马斯、托多罗夫、罗兰·巴特等。1972年,出现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集大成之作——《叙事话语》,作者是法国的热奈特。所有这些结构主义文论家探索的是文学的内在结构,即文学的文学性,或叫“使作品成为作品的文学话语的潜在性”。

      将中国古代评点中的“结构”思想与分析实践同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结构主义叙事学中的“结构”思想与分析实践放在一起,进行中西、古今文论的对话,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将首先引中国古代评点三大家对小说做法的评点,继之以当代西方的结构理论关于结构的概述,在展示双方论述的基础上,对中西的“结构”观作一探讨。

      2 中国古代评点的结构观:以三家为例

      何为结构?中国古代评点家对此有明确或不明确的表述。下面引用的是三家最具代表性的古代评点大家对中国古代几部名作的评点文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们对此做出的阐释:张竹坡①评点《金瓶梅》;毛纶、毛宗岗父子②评点《三国演义》,及金圣叹③对《水浒传》的评点。张竹坡曾把小说写作比作盖房造屋,“要使梁柱榫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而读人的文字却如拆房屋,使某梁某柱的榫眼皆一一散开在我眼中也。”毛氏父子在《三国演义读法》中认为,“三国一书,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处。”在具体例证之后,他指出:“凡若此者,皆天造地设,以成全篇之结构者也。这里,张氏以房屋的具体形象阐释了“结构”,使我们有视文章结构如在目前之感。而毛氏父子则更是以具体的文字表述,明确表述了“结构”的概念,被赵景深誉为“见解深刻、才气横溢”。将中国评点式的评论方法推向高峰的金圣叹拈出一个“法”字来统摄一切文本分析方法。他将文本所有精妙的艺术都纳入“法”的范畴,而法又分4个层次: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④用现代语言来说,他的“法”也就是“结构”。张竹坡的“房屋”形象及与“房屋”有关的“起结”、“照应”概念;毛氏父子的“结构”;金圣叹的“法”等,都有共同的美学思想背景,即假定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是文本具有结构形式,分析理解乃至把握文本,就要从剖析结构出发。因此,评点家们评点小说时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小说结构中各种起结照应的分析。

      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具体阐释这一“结构”的呢?首先让我们看看毛评的《三国演义》。毛氏总结了《三国》一书中的16种结构法。兹举几例如下:

      “追本穷源”法,如:三国之分,由于诸镇之角力。诸镇角力, 由于董卓之乱国。董卓乱国,由于何进之招外兵。何进招外兵,由于十常侍之专政。故叙三国,必以十常侍为之端也。

      “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法,即题目可以雷同,人物可以雷同,事迹可以雷同,但写法却不雷同。反复叠用才能证明自己的文笔老练。既有犯之,又有避之,才能构成反复迭现原理的完整使用。犯,就是敢于一题多作。一番不够,比在一番出之;避,就是在犯的基础上追求意境、深度的新奇,翻奇出新。

      “将雪见霰,将雨闻雷”法,指的是如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它是故事中心段出现之前的引文。其作用是暗示中心段的到来,让读者有所准备。设置悬念。闲文为正文之引,小文为大文之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