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化”作为词缀,常用在形容词、名词后构成一个“化”尾动词,表示状态的转变。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状态转变过程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大量“化”尾动词纷纷涌入语言表达体系中,以满足人们日常表达的需要。其中,有一类特殊的“化”尾动词,它们动作性较强,包涵着动作发出的原因,后加宾语,形成一种表致使意义的致使语态句,例如:(1)这部电影丑化了他的形象;(2)市政府简化办事手续。这两例中的主语“这部电影”、“市政府”是致使原因,宾语“他的形象”、“办事手续”是受致使原因影响的致使对象,“化”尾动词“丑化”、“简化”中的“丑”、“简”是致使对象受致使原因影响变化之后表现出的致使状态,其中的“化”把致使原因、致使对象、致使状态连贯起来,构成了“致使原因+致使状态+‘化’+致使对象”这样的句式。这种句式的主题是致使原因,述题是对致使原因进行诉说,全句着重表达致使原因影响下致使对象发出某种状态变化,我们称这类句子为致使语态句[1-p336]。为行文方便,本文分别以S、O、R代表致使原因、致使对象和致使状态,由“化”尾动词构成的致使语态句即可码化为“S+R化+O”。 世界上存在着客观的致使事件,人们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客观致使事件就会形成不同的映像,再经过人们的主观认识便可由语言符号记录为不同的致使语态句。各种致使语态句表达致使意义的侧重点不同,语序的编排也迥然各异。比如,“使”字句从整体上反映了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客观致使事件,全句以介词“使”为致使词把致使原因、致使对象和致使结果三个致使要素呈线形排列开来,形成“S+使+O+R格式,它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致使语态句。固然“S+R化+O”可以转换为“使”字句,像“这部电影丑化了他的形象、市政府简化办事手续”可以转换为“这部电影使他的形象变丑了、市政府使办事手续变简单了”,但这两类致使语态句在表达上有着不同的意义价值。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致使语态来关照“S+R化+O”,深入剖析“R化”及其和S、O之间的语法关系,探讨它们是怎样共同纳入句子,并完成致使意义的表达的,同时通过句式间的比较分析,指出“S+R化+O”句式的语用价值。 一、“化”尾动词在致使语态句中的语法意义 “化”尾动词出现的年代较晚,有着独特的语法特点。人们曾经从词性或词缀的角度对“化”尾动词进行过全面的考察和分析。王力很早就指出“化”尾动词最初出现于“五四”时期,“化”字的用法主要是受日语翻译的影响,此后产生的“化”尾动词都是类化现象[2-p311]。20世纪80年代,周慎钦进一步提出“化”尾词的产生是受翻译的影响,认为汉语在吸收外语词的时候,也吸收了其构词方式。“化”尾词大部分是动词,但也有兼属名词的情况[3]。郭潮指出“化”尾词都为动词,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4]。周刚根据语法特征把“化”尾动词大致分为三个次类,提出有些“化”尾词具有名词性。云汉、峻峡则肯定“化”尾词大部分是动词,同时认为它有时也可为形容词,但否定“化”尾词为名词的看法[5]。近年来,张云秋提出“化”尾词都为动词,并根据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将“化”尾动词分为“X化1”、“X化2”、“X化3”、“X化4”四类,并就它们是否可以带宾语、是否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是否可以转换为“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的特性,探讨了其内在制约因素、外在功能因素[6]。陈晓明从粘附形式、虚化程度、反义构成、语体色彩四个方面分析了“化”和“化”尾词的特点[7]。另外费维莹及杨早春、李黎等外语研究者从大量英汉翻译实例出发,比较了“化”尾动词和英语的对应项[8]。还有不少学者提出后缀“化”类似于英语中形态变化的致使标记“-en”、“-ize”、“-fly”的观点。 纵观前人分析,人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化”尾动词内部结构的探究上,对词缀“化”的意义和“化”尾动词的词性问题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21世纪,随着语法学理论的发展,大家开始运用典型范畴和语法化等理论,对“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序列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的分析不仅开拓了“化”尾动词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人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化”尾动词的语法特点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化”尾动词的语法意义和其构成的致使语态句的句式意义是相互制约的,“化”尾动词不同的等级功能弱化和句式性质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真正了解“化”尾动词,必须和其构成的致使语态句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分析。 在“S+R化+O”中,“化”尾动词起着至关重要的致使意义表达作用,“S+R化+O”的句式义同时对“化”尾动词(即“R化”)的语法意义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下面我们分别从“化”和“R”两个构词成分入手来探讨“化”尾动词在致使语态句中的语法意义。 “化”原为动词,《说文解字》释义为“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荀子》“正名”篇则进一步解释为“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匕”本身就是“变化”的意思,加“人”旁就专门表示对人教行。后来“化”的词义扩大,除“教化”义外还有“转变”、“变化”义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化”的一些用法上得到证实,像“化干戈为玉帛”、“化整为零”等。“转变”和“变化”表达的都是从一种动作、状态变为另一种动作、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最易引起人们的认知注意:一是强调新旧动作或状态的正在转变;二是强调转变后的新动作或新状态。这两个认知注意点处于一种连续状态。后经时代变迁,随着人们交际的需要,“化”的意义由实变虚,词性也由动词变为词缀,但词缀“化”仍然积淀着动词“转变”、“变化”的意义,常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状态正在转变或转变后的新状态。表示状态正在转变的词缀“化”,动作性较强,其组成的“化”尾动词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常构成“S+R化+O”句;表示转变后的新状态的词缀“化”,动作性较弱,其组成的“化”尾动词相当于一个状态动词,常构成“O+R化”句。“S+R化+O”是典型的致使语态句,句式的致使义是由动作性较强的词缀“化”联系其他成分共同完成的,“S+R化+O”的长期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只有动作性较强的词缀“化”才可进入该句式,致使语态句固有的致使义也同时在运用中逐渐赋予“化”一定的致使意义,这样,动作性较强的词缀“化”便产生了“使……变化”的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