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居后”与现实性的无定NP主语句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红,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4级博士研究生; 储泽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汉语主语倾向于有定,无定主语的出现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尝试对这一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考察的范围主要为现实性的无定NP主语句。我们认为,现实句有“有定性”的要求,为满足这一要求,“有定居首”成为汉语的首选的方式。主语无定时(有定未居首),汉语采用“有定居后”的方式,但是,要求谓语形式复杂、尽量细化。汉语现实性的无定NP主语句能引进话题,有后向求伴性倾向,适合于描述语境,常常充当小句,语义信息上不能自足。因此,判定无定主语句能不能成立,要考虑小句因素、语境因素。无定主语不是话题,用于图片说明时,有“对事不对人”的作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字号:

      O 引言

      主语常常有定,而宾语常常无定,这在世界语言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参见Comrie,1981/1989:160)汉语主语的有定性倾向,较早是由Mullie注意到的,Chao(1968)在注释中说明了这一点,并在书中做了更为明确的阐述。此后,Teng(1975)、李英哲(1976)、Li & Thompson(1981)、朱德熙(1982)等都同意这种观点。Chao(1968/1996:85)认为汉语主语常常是有定的,并没有否认主语也可以是无定的,他举了一个无定主语的例子:“一个卖刷子的在门口儿呐。”只是认为这句话说成“门口儿有个卖刷子的”比较妥当,也常见一些。可以这样说,这些学者认为汉语主语倾向于有定,无定主语是受限制的,比较少见。李艳惠、陆丙甫(2002)认为,汉语的主语不能是(非特指性)不定指的,但是肯定特指性无定主语的存在。

      相当一批学者在接受“汉语主语有定”观点的同时,注意到例外的情况,如Lee(1986)、Tsai(1994、1996、2001)、Shi(1996)、Xu(1997)、蔡维天(2002)等。范继淹(1985)和Xu(1997)都注意到带有描写性定语的无定名词短语充当主语,句子更容易接受。蔡维天(2002)指出“一个人能吃完三碗饭”“一锅饭吃三个人”之类的句子“几乎看不到所谓的主语有定限制”。

      对无定NP主语句进行专门研究的,首推范继淹。范继淹(1985)的研究是创新性的,也富有启发性。此外,Hsin(2002)也对汉语无定主语句做了专门的研究,不过她研究的是“有”字打头的句子,如“有个江湖医生本事不大胆子大”,该文认为汉语无定主语句以“有”为语法标记。

      总的说来,汉语无定NP主语句的研究成果颇丰,也不乏力作,有很大的贡献。研究内容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关注名词的指称(reference)和量化(quantification)问题(Lee,1986;Tsai,1994、1996、2001;Shi,1996;Xu,1997;邓思颖,2002)等。有的研究已经考虑到了语境因素(范继淹,1985;王灿龙,2003)等,提出了富有新意的看法。不过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对有定/无定的认识存在分歧,这直接影响到对无定NP主语句的认定;其二,专门性的研究不多,部分成果用形式语法的理论解释汉语现象(包括依据汉语的事实来修正形式语法的理论),无定主语句大多只是顺便提及;其三,大多数研究成果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单句,对复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汉语的无定NP主语句。我们尝试从理论上说明汉语的无定主语句不是“欠缺”,也不是主语有定规律的例外,它是有标记、受限制的一类句子。为集中讨论问题,我们把无定NP基本限制在“一十个体量词十指人名词”的范围内。本文涉及的无定NP主语句,是指无定NP在句首充当主语的句子,不包括“有一个人想见你”“我认为一个人够了”“他一个人也不认识”等无定NP不是句首主语的各类句子。

      一 有定/无定范畴与无定NP的句法功能

      1.1有定/无定的范畴属性与静态表现形式

      有定/无定范畴一直是受重视的语言学范畴。近二十年来,对有定/无定的经典论述是Heim(1982),主要从名词的语义角度讨论有定/无定。传统的看法是把有定/无定当做语法和语义范畴(Crystal,1997/2000:100、180):

      definite(ness)有定的(有定性):语法和语义学用来指一个具体的可识别的实体(或一类实体)。通常与无定相对。

      indefinite(ness)无定的(无定性):语法和语义学用来指一个实体(或一类实体)无法具体识别。通常与有定相对。

      这种传统的看法正受到挑战。Hawkins(1991)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定冠词、不定冠词,Lyons(1999)主要从语义和语用角度讨论有定/无定问题。Lyons(1999)不赞同把有定/无定看作语法范畴,并提出“有定效应”(definiteness effect)的概念,即出现在某些句法结构特定位置上的词语在语义/语用上必须是有定的;“有定效应”是一种语义或语用制约,而不是句法限制。(参见王欣,2003)

      我们认为,对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来说,“有定”是指说话人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听话人能够识别NP所指的对象具体是什么,“无定”是指说话人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话人难以识别NP所指的对象具体是什么。有定/无定本质上是一对语用范畴,但与语法、语义密切相关。在言语中,有定/无定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语音、词汇、语境等手段来实现),那么,它们可能与某些句法形式或句法位置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对应。如汉语的人称代词、专有名词、“这/那+NP”等与有定性基本对应,而“数量名”结构与无定性基本对应。

      汉语的“数量名”结构,在静态情况下(不进入具体句子)总是无定性的,但在动态环境中(进入具体句子)不一定都是无定的,如“一句话说完,她流下眼泪”(《王朔文集》,147页)(注:本文所据《王朔文集》由华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下文不再详注。),读者从上下文中完全可以知道“一句话”是什么,因此,它实质上是可以识别具体所指的。显然,语境的动态性迫使我们对有定、无定的区分产生动摇。但是,“一句话”本身并不是有定的,是“说完”等成分以及上下文限定了它。同理,“一个人也不认识”里的“一个人”本身也不是有定的,它的周遍性意义,是通过整个句子才能理解到的。因此,我们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在静态情况下确定无定形式。那么,“数量名”结构就是汉语无定成分的典型的静态表现形式,由“数量名”结构充当主语的句子,就是无定NP主语句(包括由“数量名”结构充当主语的周遍性主语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