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动态句法(dynamic syntax,以下简称DS)是由英国语言学家Ruth Kempson及其合作者创立的句法理论(Kempson,et al.2001)。这一句法理论认为语言理解涉及“把声音切分为单位,从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推导说话人传达的意义的能力”。基于这种关于语言理解力的认识,DS把句法定义为构建句子语义逻辑式的过程,并试图在构建语义的过程中考察自然语言的句法特征。在构建句子语义逻辑式的过程中,DS也考虑了语用的因素。从这种语言观和句法观出发,DS为自然语言中的一些句法难题,比如长距离依存(long-distance dependency),提供了相对统一的解释(Cann,et al.2005:12)。 由于上述特点,动态句法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被称为“句法学界近年来最令人激动的新发展” (Simon 2002:467)。最近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动态句法,如刘伟(2003,2005),刘乃实、张韧弦 (2004)。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动态句法的介绍仅限于评述,还没有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本文选取汉语主题句复指代词隐现这一语言现象,依照动态句法的基本原理,针对汉语的特点 (如名词无格标),构建适合汉语的动态解析模型,并尝试在这一模型中解释主题句代词隐现对句子合格性的影响,以图进一步说明动态句法的工作原理,并探索动态句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可能性。 2.现代汉语主题句复指代词的隐现及生成语法解释的不足 现代汉语主题句的述题部分中是出现复指代词还是论元性空位(gap)有三种情况:复指代词和空位自由出现,即既可以是复指代词,也可以是空位,如例(1);必须出现复指代词,如例(2);必须出现空位,如例(3)(顾钢2001:78-9)。
生成语法学家对此类现象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主题全部由移位产生,这样述题部分中出现的复指代词就是显性语迹;另一类是认为有些主题由移位生成,有些则是由基础生成的。由移位产生的空位不能由复指代词填充;允许复指代词出现的是假性空位,占据其位的是隐性复指成分;隐性复指成分可以在语音部分由于话语的强调标记恢复成显性成分(顾钢2001:78-9)。例如,例(1)各例中主题化产生的空位是假性空位,当句子表示强调时复指代词呈现显性状态;例(3)中各例的主题移位后产生的空位是真性空位,不能由复指代词填充。例(2)的主题由基础生成,不涉及移位。 生成语法的解释存在一些问题。按第一种解释,即主题均由移位产生,那么代词的属性无法保持一致,有些代词必须充当显性的语迹。按第二种解释,即部分主题由移位产生,部分由基础生成,那么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首先,对主题的生成过程不能做出统一的解释,有些主题由移位产生,有些则由基础生成。另外,空位的属性也是不同的,有些空位是移位后留下的真性空位,不能由复指代词填充;有些则为假性空位,在强调时可由复指代词填充。可见,生成语法对于复指代词隐现不能提供统一的解释。 3.DS基本原理 DS采用树图来模拟释义的过程,树图上的节点描述(decorations)主要包括三种信息:节点位置、逻辑公式、语义类型,分别表示为Tn(α),Fo(α),Ty(α)。此外还有表示节点之间关系的模态算子,如〈↓〉表示女儿节关系,〈↑〉表示母亲节关系。
分别表示当前节点的论元女儿节和函项女儿节,而
则表示支配关系,包括当前节点的女儿节和孙女节。这些模态算子的作用之一是对当前节点的女儿节或母亲节上的描述提出需求。表示释义过程的树图是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最初仅有一个节点,这一节点上的描述为?Ty(t),意思是释义的目标是建立类型为t的命题公式,其中“?”表示这是一个尚未实现的需求(requirement)。接下来,在计算规则(computational rules)、词项行为(lexieal actions)和语用行为的驱动下,树图节点逐渐增加,节点上的公式值逐渐丰富,最终得到根节点类型为t的树图,从而满足最初的需求?Ty(t)。此时的树图是完整的树图(complete tree),而在此之前的树图都是部分树 (partial tree),在部分树中可能含有未定的节点(unfixed node)、描述不充分的公式(underspeeification,如代词投射的元变量)或者没有满足的需求。驱动部分树扩展的力量来源于上面提到的计算规则、词项行为和语用行为,其中计算规则是一个部分树向另一个部分树转换所遵守的普遍性原则,词项行为由句子内的词语投射。语用行为与语境因素相关联,例如替代这一语用行为可以为代词投射的元变量赋值(注:本节对DS形式化过程的介绍比较粗略,具体技术细节可参阅刘伟(2003)和刘乃实、张韧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