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译经卧睡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谭代龙,文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四川 重庆 400031)

原文出处:
语言科学

内容提要:

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汉语卧睡类词汇系统的属性、形成和演变情况。以唐代高僧义净译经为基本的工作平台,文章首先描写了该词汇系统的共时分布情况,然后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和演变情况。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 引言

      卧睡运动,指人体躺在卧具一类的物体上,经过一个身心调整过程,然后进入睡眠状态这一事件。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卧睡概念场,并在语言中用词汇系统加以指称。在汉语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个系统可能是不一样的。该系统成员的历时演变,是汉语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历来的同义词研究都会加以讨论。(参看王凤阳1993:791-792)在词汇史研究领域中,汪维辉(2000:139-157)对本系统的几个成员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演变情况作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获得了重要的认识。汪维辉(2000:156-157)认为,先秦汉语表示“睡觉”最常用的词是“寝”。战国开始出现“卧、睡、眠(暝)”三个新词。从战国后期起,“卧”逐渐战胜“寝”并在两汉时期成为表“睡觉”义的主导词。东汉三国时期,“卧”、“眠”、“睡”三者混用,但“睡”始终处于次要的地位。晋代以后,“眠”渐占上风,到南北朝后期基本取代“卧”,口语和书面语都以用“眠”为主了。在唐代以后的近代汉语阶段,“睡”又替代了“眠”而成为现代汉语表“睡觉”义的唯一口语词。粗略地说,这组词在汉语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更替:寝(战国以前)-卧(战国两汉)-眠(魏晋南北朝)-睡(近现代汉语)。

      下面结合汪先生的成果进一步讨论问题,希望能对本概念场从古到今的结构及其指称成员的演变大势有一个更加细致明确的把握,并尝试探求演变大势背后的机制。我们将首先对义净译经中的情况作出描写,然后上探下连,观察历时演变情况。

      义净(635-713),是我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运动中的著名人物,与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齐名。同时他又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后秦鸠摩罗什、南朝陈真谛、唐玄奘并称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他一生“遍翻三藏而偏功律部。”(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前后所翻经一百七部,都四百二十八卷。”(唐卢璨《义净塔铭》,文存《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义净传》)虽然时代久远,散佚较多,但至今尚能见到69部270余卷约200万字译著,数量仍然不少。其中的十八部律部译经和两部撰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为义净最重要的作品,共204卷,约170万字,口语性强,是优秀的汉语史语料(相关研究请参看王邦维1995;王绍峰2004)。我们就以这20部作品作为研究语料。

      2 共时材料描写

      在义净译经中,有“卧”、“寝”、“眠”、“睡”、“寐”等五个词共同指称卧睡概念场。

      2.1 卧

      “卧”共出现937次,指称本概念场800余次。

      2.1.1“V+卧”

      “卧”前可接指称本概念场的其他成员。如“眠”和“睡”:

      (1)所食无过一升饭,眠卧唯须一小床。(T24/77A)

      (2)我虽眠卧,心常恐怖。(T23/1053C)

      (3)行至山谷,见一紧那罗睡卧。(T24/162A)

      (4)苾刍睡卧时,获罪随轻重。(T24/640B)

      从所引材料来看,“V卧”中的“卧”的动作性不强,指称的是睡眠状态。联系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卧”的早期用法。

      2.1.2“卧+V”

      “卧”后可接动词,用如“卧睡”、“卧息”。先看“卧睡”,如:

      (5)若卧睡已,女人后至,或睡不觉。(T24/607C)

      “卧睡”实际上就是“卧而睡”。如:

      (6)身有乐触,倚卧而睡。(T23/634C)

      “卧而睡”,就是躺在一个地方进入睡眠状态,“卧”前面的“倚”、“偃”都用作修饰性成分来描绘“卧”的具体姿态。

      “卧息”的意思是躺下来休息。如:

      (7)时健陀罗掘地作坑,满填牛粪,上安敷具,令王卧息,即便得睡。(T24/301B)

      (8)苾刍既洗足已,即便卧息。(T24/244C)

      例(7)中的“令王卧息,即便得睡”,比较明确地显示了“卧”和“睡”的关系,即“卧”为动作,“睡”为状态。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卧V”中的“卧”动作性强,与“V卧”中的“卧”不同。

      2.1.3“卧+N”

      N为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包括介宾短语),用在“卧”后,表明“卧”的处所。如:

      (9)但卧空床,未有毡席。(T24/269C)(10)卧单床上,呻吟而住。(T24/311B)

      (11)卧在床上。(T23/825C)(12)卧在床席,覆以薄衣。(T24/341C)

      (13)我等如何卧坚鞭地?(T23/784C)

      “卧”与一些指称睡觉用设备类名词连用构成名词性短语,在语义关系上也属于这种情况。如“卧具”、“卧床”、“卧褥”、“卧物”等。如:

      (14)于此中间,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所有资缘,幸不须虑。(T23/643A)

      (15)世尊,看我卧床!看我卧床!(T23/1054A)

      (16)时彼二人各怀高慢,不敷卧褥,已彻天明。(T24/314A)

      (17)被谓卧物,枕谓偃枕。(T24/578B)

      以上情况都明确地显示了“卧”在概念场中的指称情况,即它的动作性极强,不指称睡眠状态。下面“N+卧”的情况与此相同,N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用在“卧”前也表明“卧”的处所。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