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与非现实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凌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会”的基本语义特征是非现实性。“会”适用于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时间轴根据时制系统分为T1、T2、T3三部分。当事件发生在T1区域时,“会”的适用是无条件的;当事件发生在T2区域时,“会”的使用必须以六类其他非现实标记为前提,同时,与不同的标记搭配,“会”的句法强制度也有不同;当事件发生在T3区域时,使用“会”的句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疑问与否定。针对疑问最多的T2区域中“会”的使用问题,本文还设计了一个从已实现的事件到非现实命题的生成流程图。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引言

      汉语教学中存在对“会”的粗疏的理解,将“会”看作表将来情态的标记,认为“会”所引领的命题是将来的命题。造成这种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会”所引领的命题中确实常会出现一些将来时间标记,如“明天我会来的”中的“明天”。“会”表达“可能”义,在人们的认知中,“将来”常常与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其次,许多欧洲语言都以词语内部有无屈折形式来表示“过去”与“现在”,而“将来”的表达却常常需要借助于情态动词,如“will、would”等,这导致人们无形之中将“会”与这些情态动词相比附。但事实上,在一些出现过去时间标记的命题中也能使用“会”,如“昨天会来客人,我真没想到”、“前天在街上看到的人不会是她”。

      语言学上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由于与传统西方语言学研究的渊源极深,已经与绝对时间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一般把说话时间默认为“现在”,“过去”与“将来”则分别对应于说话时间以前与以后的那段时间流。“会”既可能在“将来”时间中出现,同时也可能在非“将来”的时间段中出现,这样一来,把“会”与“将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有欠妥当。

      鉴于此,本文假设了“会”的典型意义,考察了“会”在不同时段出现的条件并根据例子论证了假设的合理性,尝试着根据那些条件把已实现的事件转换为带“会”的非现实命题。

      一 “会”的典型意义

      吕叔湘先生(1980)认为:“‘会’通常表示将来的可能性,但也可以表示过去的和现在的。”也就是说,“会”的使用与事件时间是过去还是将来并没有太大关系,“会”的时间性质并不能依靠绝对三时模型来判断。

      朱德熙先生(1982)对“会”的特征是这样论述的:“‘会’只能用于估计某事将要发生,不能用于估计某事已经发生。”他举了一个例子“看样子会下雨”,他认为表示的是对将来情况的一种估计,因此可以用“会”;但是不能说“会已经下雨了”。从他的例子来看,他对于“将来”的理解是现在我们提的时体的概念,把“会”作为一种未实现的时体标记与已实现的时体标记“已经……了”作对比。这个说法距离“会”的本质特征更近了一步。

      对情态(modality)的研究传统上采取二分法,但术语也各不相同,有“情态”与“非情态”,“陈述” (declarative)与“非陈述”(non-declarative),“事实”(factual)与“非事实”(non-factual)以及“真实”(real)与“非真实”(unreal)。最近几十年来,“现实”与“非现实”的提法越来越多地用于情态研究,这不仅仅是术语名称的改变,比较来看,“现实”与“非现实”专业性更强,内涵更丰富,其中的抽象特征更能反映“现实范畴”与“非现实范畴”的类特征(Palmer 2001)。

      “会”是一个典型的认识情态动词(epistemic),它表达了说话者对事件可能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主观的,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无关,而说话者也不准备运用证据去证明它的真实性。因此,本文用“非现实”来说明“会”的典型意义。

      现实(realis)与非现实(irrealis)是Capell & Hinch首先开始使用的(据Bybee et al.1994)。Mithun(1995:173)认为:现实性描写的是已经实现的、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情况,可以通过直接的认识获知的。而非现实性描写的是还在考虑之中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获知的情况。

      现实、非现实还有命题性的与事件性的区分,事件的现实非现实仅只就事件本身而言,屈折语言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屈折形式上,汉语则体现在体标记上。本文在表述上,把现实的事件称为“已实现的”(accomplished)事件,而非现实的事件称为“未实现”(unaccomplished)的事件,以与“现实”、“非现实”语义作区别。命题的现实非现实特征则由两个以上的事件语义特征决定。本文所讨论的现实非现实语义特征指的是后者。

      为了保持论述出发点的基础性,本文还是以绝对三时系统作为描写的基础模式,然后论证“会”借助各方面的因素,是如何对发生在时间轴上所有范围的事件进行非现实化作用的。

      二 “会”在汉语中的表现

      现代汉语语料已经显示,“会”所引领的命题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分别带有表示“将来”“过去”与“现在”的时间标记,也就是说,“会”的使用情况能覆盖时间轴上的所有时段。

      图1

      

      图1中S代表说话时间,即“现在”,正在说话时间的这一点标记为T3。以T3为起点,顺着时间流动的方向延伸的区域为T1。反方向流动的区域为T2。T1与T2都是开放的空间,分别向时间轴的两头无限延伸。而正对T3上方有一个菱形图案填充的虚线小圆,圆圈虚线表示该区域的大小不定,可能浓缩为一个点,可能在人们的认知中被认为是一个时段,这随不同的语境可能有所变化。T1、T2、T3分别用来代表传统意义上的“将来”、“过去”与“现在”。

      2.1 对T1的说明

      T1代表了时间轴上的将来时间段,“将来”的不确定性是天然的,不需要特别标记。因此当事件发生在该区域时,“会”的使用是五条件的。例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