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确认型“是”字构式中“是”的语义功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和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是”从代词演变为断定系词,进而成为焦点标记,是语法界普遍接受的事实。而且,“是”还可以用在小句开头形成“是S”构式,以及某些副词、连词之后形成“X是”构式。这两种构式可以分别称为“是认”型和“断定悬空”型,这是“是”的情态功能,即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语法化研究者着力于形式方面的特点,语义分析则告诉我们,两种型式下的“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是认”型中的“是”一般不可省缺,“断定悬空”型中的“是”可省。“是”可否缺省的语义基础是“是”在其所在结构中的辖域关系。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9 期

字号:

      引言

      “是”是汉语中的一个高频词,学界对于“是”的性质认识不一,笼统的看法是将其看作一般动词。但是它与一般动词明显不同,其语义空灵,可以视为空动词,基本作用在于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丁声树等将“是”处理成特殊的动词,认为其作用是联系主语与宾语;赵元任曾指出,由“是”联结的成分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等同关系;吕叔湘主张将“是”看成“前谓语”,大致相当于“深层结构理论”所说的高一级谓语,或者逻辑上的高阶谓词;高名凯将“是”看作系词,而不看作动词或者同动词。近来的语法化研究指出,“是”已经或正在发生进一步的虚化,成为句法上羡余的情态成分(注:已有的研究表明,“是”的语法化路径大致是:指示代词<判断词>焦点标记词。进一步地,“是”演化成为句法上羡余、意义上空灵的情态成分。本文讨论的正是这种“是”字构式。)。[1][2]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探讨“是”字构式虚化的情态功能(modal function),也即强调所言是说话人的主观断定的功能。

      需要指出,这些“是”字构式尽管在分布上跟“是”字的一般用法有别,但其基本功用仍是“断定”:说话人对某种情形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这些构式中“是”所具有的断定功能跟对“成素——类”这种逻辑包含关系的断定相比,多了一些语气(说话人的口气)。“是”的这种情态表达功能可以作为“是”是汉语中主观性程度最高的动词的明证。

      笔者不采用“是”字句而采用“是”字构式,是基于以下考虑:“是”字句一般仅指前后项有“等同/类属”语义关系的一类句子,而“是”字构式的意义宽泛得多;再者,“是”字句承认“是”所在的结构是一个句子,而汉语中含“是”的结构并非一定是句子。(注:这里借鉴了构式语法(conatruction grammar)的基本精神。有关构式语法的基本主张,参阅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pp2-23.)

      一、情态“是”字构式的形式类

      Ⅰ —是——P(为主语,P为谓语)(注:称“是”前的成分为主语,“是”后的成分为谓语只是为了称说方便,实际上在这种构式中“是”前成分不再是主语而是通常所说的话题。);

      用于发端小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对事件或情况的肯定。例如:

      (1)他是去图书馆了。

      (2)(这件事)我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是故意不去办。

      Ⅱ是,不是/还是(s为小句)

      用于句首,跟其他联结成分一起构成并列或选择复句,例如:

      (3)是你主动找上门来,不是我们请你。

      (4)是咬紧牙关继续坚持,还是中途停止就此放弃?

      Ⅰ、Ⅱ两类,表示说话人对情况的一种“是认”(identification),本文称为“是认”型构式。从焦点标识对象看,“是”焦点化的对象分别是谓语和句子,文献中一般称为“广焦点”(broad focus)。此种情况下,“是”的功能在于对一种情况(情形)的真实性进行确认。

      Ⅲ“是”跟在一部分副词或者连词(统称X)之后,形成“X是VP”结构(VP包括小句形式),本文称为“断定悬空”型构式。例如:

      (5)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

      (6)火光永远有一种悲壮的吸引人的力量,不管是在什么时候。

      下面分别就“是认”、“断定悬空”两型,逐一讨论它们在情态义表达上和形式构造上的具体特点。

      二、“是认”型“是”字构式

      1.是+S

      上文指出,“是认”是指说话人对某件事真实性的确认。就“是+S”而言,“是”的功用是对其后事件小句所表达事实真实性的“断定”。被断定事件小句所表达的可以是已然事实,也可以是未然的意愿。

      (7)是猫把花瓶打碎了。[问话:什么声音?]

      (8)是我说错了,不是你记错了。

      (9)是你来,还是我去?

      (7)的局部焦点化(窄焦点)情形笔者曾经讨论过[4],这里要讨论的是“是”后S为焦点(广焦点)的情形。作为对S所指整体情况的“是认”,在语篇中的分布环境往往处在一个话轮(turn)中的答句位置,常常是对问句“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的回答。对一种情况的“是认”有时也是对另一种情况的“否认”,结果形成(8)这样“是,不是”的对比关系复句。如果说话人带着询问的语气“是认”,就形成(9)那样的“是,还是”结构。(注:“是……不/还是”这种形式习用既久,成为固定格式之后,“是”的情态功能就转向关联功能;也就是说,这种格式成为语篇联结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