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框架:一个有新意的小句概念语义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琪龙,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的概念框架是小句概念语义的表述形式,是表述语言系统的认知功能模式的概念语义部分。认知功能模式的理论背景涉及语言和语言学之间关系的思考。概念框架的构建涉及它和相关西洋理论模式之间的异同,以及对后者的舍取。在验证概念框架过程中,我们发现概念框架在表述方面有着相当可观的优势,这些优势同时也是它的新意所在。作为构建概念框架的学术思考,笔者经历了对相关西洋理论模式的批判继承的过程,并再次意识到将汉语事实作为验证理论模式的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理论思考

      语言学理论的思考,首先应该是语言和语言学关系的思考。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不是研究语言学的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作为研究客体的语言应该有一个不证自明的公设性表述。但是,语言学不同流派对语言甚至可以有不同的定义。语言学中的公设也被贬为假设性理论陈述。但是,这并不表明语言没有真正意义的不证自明的(科学公设性的)基本特征。这样的一组基本特征应该是:语言的人类(自然、社会和思维)特征和动态物质特征(程琪龙2006)。

      从物质基本特征出发,语言分作内部的语言系统和外部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有生命的、有限的,是内因;后者是无生命的、无限的,是外因。语言现象成因的解释就是语言系统的表述,但语言现象的描述不能等同于语言系统的描述。因此,研究语言主要是研究作为内因的语言系统,而不是单纯地分析和描述语言现象。语言系统的研究主要是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的基本特征。

      语言系统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甚至大脑扫描和失语症的事实也无法帮助我们直接看到语言系统的许多细节,能够观察到语言现象和语言系统在载体物质方面又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所以和许多其他学科一样,我们采用模式法来表述语言系统。模式和真实语言系统是有距离的,所以模式法又是逼近模式法,即构建模式来逼近真实语言系统。与此同时,模式还必须反复经历“假设—验证—调整”的过程。

      从语言动态物质性的角度出发,语言系统可以在时间轴上分出初始状态和稳定状态,但初始状态没有高权值路径,故不为系统,和Chomsky(2000)对初始状态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语言系统可以是原始的或现时的。从初始状态到语言系统就是语言的发展过程(即语言习得过程);原始语言起源及其到现代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的演化过程。由此推导,构建的语言系统模式必须有操作可行性、发展可行性和演化可行性。这样的观点和Lamb(1999)相关的理论观点基本一致。从语言基本特征的角度出发,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是对立统一的。

      二、理论取向的争辩

      为了使模式表述语言系统的基本特征,尤其是表述物质的生理特征和动态特征,模式至少保持一定的神经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出于表述语言系统基本特征的需要,我们试图构建的理论模式是认知和功能取向的理论模式。在理论取向的选取中,可能要面临多种相关理论,其中包括神经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Jackendoff的语言理论、不同功能语法的理论等。因此,我们的研究一定会面临理论取向的取舍问题。

      理论取舍的研究过程是理论及其模式的继承和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至少涉及以下学术活动:

      (1)介绍(包括表扬)理论模式及其如何解决问题;

      (2)举例批评理论模式及其解决问题的力度;

      (3)用已有的一个理论模式发现和解决新的语言问题;

      (4)用新语料论证已有理论模式的合理性程度;

      (5)解决新语言问题时合适理论模式的调整和构建;

      (6)以表述和解释语言基本特征为目的,构建并论证理论模式;

      (7)构建自主创新的理论。

      七类学术活动都可以作为对(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贡献,也对研究起一定作用。但是,相比之下第(1)类显然是没有新意的,更谈不上是自主创新的。从第(2)类开始,各类的研究和成果都允许归入“有新意”的范畴。但第7类最有资格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

      学术创新是个社会活动,学术流派的产生是一个群体行为,它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学术社会环境。中国外语界理论语言学领域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学术环境。为了创建学术环境,学术活动必须有学术争论。学术争论既包括人际的辩论,也包括个人思维过程中的思辨。纯学术的争论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先决条件。但是,争论必须不包括缺席评议。

      学术争论必须遵守争论规则。争论规则可以细分为:范围准则、顺序准则和陈述准则。

      范围准则:论争范围和内容以守方为主,攻方的论争范围必须等同于或涵盖守方的范围。攻方必须进入守方研究领域,论证应该围绕守方观点展开。

      顺序准则:攻方找出守方理论陈述破绽为先,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后。

      陈述准则:重证据,不允许没有证据的论证和理论陈述。

      这样的争论准则,既适用于人际争辩,也适用于个人心智思辨,更适用于理论取向的取舍。

      研究者在面临理论表述的取舍时,遵循科学理论描述的四大总则。笔者对四大总则进行了扩充,设定以下五个有序选判标准,并以此来指导验证。

      (1)研究目标准则。语言基本特征涵盖的越多,模式就越有概括性。

      (2)完整性准则。模式表述涵盖所有划定的范围,关注其系统性。

      (3)逻辑一致性准则。表述形式(即模式标记形式)的一致性,表述方式的逻辑一致性。

      (4)预示性准则。模式的瞻前预示和顾后诠释。

      (5)经济性准则。表述范围相同,表述形式越简单,模式越经济;表述形式相同,表述范围越大,模式概括性越强,也越经济。

      三、构建概念框架

      笔者构建概念框架的理论目标是表述语言系统中的概念语义,表述语言系统又必须表述系统的基本特征。构建除了保持正确的理论目标不变外,还必须评判继承已有的理论传统。概念框架的表述形式可以是关系网络,并和Lamb(1999)的表述形式基本一致,由此保持模式神经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程琪龙2005)。但是,Lamb的模式中,语义系统和许多其他理论模式一样,主要由一维的述谓结构(或称论元结构)连接而成,这样的语义系统更重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体现关系;而认知功能模式中小句在语义层的表述形式是有内部结构的多维的概念框架。当然,这样做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还合理表述汉语小句论元设定及其语法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