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语言使用是高度自动化的技能,熟练运用一种语言要求词语的形式信息(语音、形态、书写等)和意义信息(包括句法信息)同时激活,协调作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如何将词语的形式信息和意义信息联系起来,达到在词汇加工中连带激活的程度,这被称作词汇习得的“形式-意义映射”(form-meaning mapping)。 “形式-意义映射”问题在母语习得中存在,在第二语言习得(注:本文泛指在习得母语后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但是和母语习得相比,二语习得的条件有很大不同。首先,二语习得(通常)缺乏足量的、高度语境化的输入;其次,二语学习者(通常)已经具备一个基于母语的词汇、语义系统(Jiang 2000:49-50)。这就使二语词汇习得的形式-意义映射 (下称“L2形式-意义映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习者现有的母语意义系统对L2形式-意义映射过程有何作用?二语学习者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像母语学习者那样)利用目的语输入为二语词语抽象出意义来?二语词语究竟能不能和一定的意义联系起来达到形式-意义的一体化?若能,这个意义是二语词语自己的意义还是母语对应词的意义?两种意义有何联系?达到形式-意义的一体化要经历哪些阶段?等等。 “形式-意义映射”问题在母语习得研究中倍受重视,几乎所有关于母语(词汇)习得的论著都要讨论这一问题,如Clark(1973,1993),Bloom(2000),Carey(1978)等。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语习得研究对“形式-意义映射”问题长期熟视无睹,没有将其作为二语词汇习得的一个“中心问题”加以研究(Jiang 2002:617)。这可见于以下两点: (1)20余年来(注:从Meara(1980)呼吁重视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算起。),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重心长期集中在词汇习得的条件(Chun and Plass 1996; Fischer 1994; Grace 1998; Prince 1996)、策略(Biowa and Perry 1991; Fraser 1999; Hogben and Lawson 1994; Moore and Surber 1992; Sanaoui 1995)、词汇能力(如词汇量、词汇知识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自动化程度, Henriksen 1999; Meara 1996; Schmitt and McCarthy 1997; Hulstijn 2001;张文忠、吴旭东2003)、阅读中伴随词汇的学习(Rott 1999; Watanabe 1997; Wode 1999)等方面,对L2形式-意义映射问题仅做了十分有限的讨论(Ellis 1997; Henriksen 1999; Hulstijn,et al.1996; Pica 2002; Blum and Levenston 1978; Giacobbe 1992; Ringbom 1983; Strick 1980; Jiang 2000,2004)。 (2)二语习得文献中冠以“映射”字样专题讨论L2形式-意义映射的研究非常少见,就笔者所及,仅有 Jiang(2002)。 尽管二语习得研究对L2形式-意义映射的研究非常薄弱,但过去20年,双语词库的研究(bilingual lexicon research)是一个非常活跃、成果颇丰的领域(Kroll and de Groot 1997; Harris 1992; Schreuder and Weltens 1993)。由于双语词库研究的核心是双语者两种语言的两套词汇、概念系统在心理表征上的联通问题 (Chen and Ne 1989; Francis 1999; Kroll and Stewart 1994; Potter,et al.1984),其研究方法和手段可为开展L2形式-意义映射研究所借鉴,其众多研究成果又为讨论L2形式-意义映射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文献基础。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拟在梳理并引证双语词库和二语习得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对L2形式-意义映射问题的讨论,力图阐明当前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主要争议,反映其研究现状,提出着手这一问题研究可以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评析该问题的研究价值,分析该问题不受重视的原因,旨在促进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对形式-意义映射问题的重视并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2.主要争议 L2形式-意义映射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映射路线问题”,即二语词语在达到形式-意义一体化的过程中其心理表征要经历什么样的发展变化或经历哪些发展阶段。纵观双语词库和二语习得相关文献,围绕映射路线这一核心问题主要存在两大争议:一是二语词语的形式(下称“L2形式”)究竟是映射到母语对应词的形式上(下称“L1形式”)还是
(注:概念与意义、概念表征与意义表征是一个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本文对二者不加区分,请参阅Pavlenko(1999)及同期 Bilingn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杂志相关文章的评论。另外,此处“一定”表示该概念/意义不确定,既可以指二语词语的概念/意义,也可以指母语对应词的概念/意义,因为以下讨论所涉及的相关文献对此未明确说明,但好象是指母语对应词的概念/意义。)上,二是L2形式究竟是映射到母语对应词的意义 (下称“L1意义”)上还是二语词语自己的意义(下称“L2意义”)上。本文将前者称作“词汇映射与概念映射之争”,将后者称作“意义非创构与意义创构之争”。